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於每年四月初八(佛誕)舉行正醮,為當地最大規模的一個傳統活動。最受矚目項目為搶包山和飄色巡遊,太平清醮更因其獨特,而獲選為「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
長洲的「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每年農曆四月初五至初九舉行。
長洲太平清醮活動時間表
相傳,清代晚期長洲發生瘟疫,為求消災,惠潮居民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又奉北帝神像巡行。19世紀末,香港島太平山街的海陸豐居民為酬謝北帝祛除瘟疫,舉行「太平清醮」。後來建醮活動遷往海陸豐人聚居的長洲北社街舉行。「太平清醮」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展現了多彩多姿的民間風俗,包括紙紮神像、飄色巡遊、搶包山、道教科儀和舞麒麟等。
在正醮日,各團隊派出飄色、醒獅、金龍、麒麟、樂隊和潮州大鑼鼓等,沿主要街道巡行。所謂「飄色」,是由小孩擔任「色芯」,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他們坐在鐵架上,配以別具特色的服飾,看起來就像飄了起來。
長洲太平清醮中的飄色會景巡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供圖
長洲太平清醮中矗立的三座包山由竹架紮成,高達10米,包山用鮮艷的花牌、彩旗、對聯作裝飾。三座包山共有6000個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供圖
搶包山傳統在清朝時期已初見萌芽,源自閩南人的廟會活動「搶孤」,藉以嚇退在祭品上流連的孤魂野鬼。此外,還流行着另一種說法,即攀上「孤棚」搶得祭品,來年就行好運。
在太平清醮期間,北帝廟前會搭建三座掛滿平安包的包山來祭祀,人們相信拜祭過的包子能保平安,因此醮期後每個氏族都會派人來分包子,後來演變為「搶包山」活動。
參加者背着大袋子一邊往「山」上爬,一邊用手搶奪包子丟送袋中。幾千個包子,10分鐘就搶完了,速度快得驚人。圖片來自網絡
搶包山比賽勝出是以包子的數量和高度來一併計算。
傳統中所搶的包是真材實料的祈福包,現在因衛生考慮改用了環保膠包, 以免浪費食材。但如果想品嘗平安包也不是什麼難事,只要到長洲街頭商舖裏便可以買到。
長洲商舖裏的平安包,「平安」二字為包子賦予特殊的意義。圖片來自網絡
平安包本名為「幽包」,長洲居民認為擺放或吃過祭祀後的「幽包」可以保平安,因而得名。
傳統平安包用熟糯米粉製皮,蓮蓉為餡。現在的平安包餡料口味豐富多樣,有黑芝麻、紅豆沙、紅糖餡等……而且有越來越多有趣 「平安包」周邊產品,大受市民歡迎。
至於太平清醮的其他活動,則還有神功戲及齋戒等。
神功戲主要劇種包括粵劇、潮劇及福佬劇,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酬謝各方神明,在過去一段日子保佑地方太平和清淨。
長洲太平清醮期間,按傳統禁止殺生及要進行齋戒,為祈求神明保佑及積德成功。食肆只售素食,連漢堡包店都只會出素菇漢堡。(圖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駐京辦、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長洲華威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