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張眼看天下|中美關係回歸正軌亟需重塑「三信」

張眼看天下|中美關係回歸正軌亟需重塑「三信」

責任編輯:趙桐曲 2023-07-14 18:32:17 來源:香港商報網
 張介嶺  香港商報前董事總經理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

 耶倫結束了為期四天的訪華行程。行前,外界普遍認為,拜登政府雖對華態度有所緩和,但中美在技術與貿易管制、營商環境、人民幣匯率、全球債務,以及人權問題上仍分歧嚴重。如果雙方不作出實質性妥協,對話很難取得重大突破。

 不少人猜測,拜登政府有望取消對華加徵的關稅,耶倫本人也曾質疑關稅的有效性,但美方內部意見並不一致。有人堅持,關稅有助於「去風險」或「友岸外包」政策的貫徹落實,加速關鍵產品供應鏈撤離中國。

 前些時候,布林肯北京之行試圖緩和中美關係,但似乎效果有限。中美又開始了新一輪交鋒。據報道,拜登政府擬限制中企使用美國雲計算服務。中方也宣布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明顯有敲山震虎之意。

 與布林肯訪華相比,耶倫訪華時間更長,內容也豐富一些。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強、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副總理何立峰等人分別會見了耶倫。雙方圍繞落實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共識就中美關係、世界經濟形勢、合作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等議題進行了「深入、坦誠、務實」的交流,涵蓋「脫鉤」、鎵鍺管制、氣候合作等多個領域。

 中方重申了對雙邊經貿關係的立場,表達了對美方對華制裁限制措施的關切。李強總理直言,中國的發展對美國是機遇而不是挑戰,是增益而不是風險。中美經濟利益緊密交融,互利共贏是中美經濟關係的本質,加強合作是雙方的現實需求和正確選擇。把經濟合作泛政治化、泛安全化,不利於兩國乃至全球經濟發展。

 耶倫的反應也相當積極,認為此次與中方約10小時的會談是直接、具有實質性和富有成效的,有助於穩定中美關係。這位經濟學教授出身的財長強調,華盛頓不尋求與中國經濟「脫鉤斷鏈」,無意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願同中方加強溝通,避免因分歧導致誤解,在穩定宏觀經濟、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加強合作,尋求美中經濟互利雙贏、「共同相處和共享全球繁榮的途徑。」

 總體來看,耶倫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進一步建立一個有韌性、有成效的溝通管道,深化與中國新經濟團隊的聯繫,促使中美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關切和立場,減少誤判風險,為下一步的合作鋪平道路,尋求一個讓美中兩國經濟良性競爭的未來,而不是解決關稅、制裁等具體問題。

 中美關係正經歷著雙邊關係正常化以來最嚴峻的局面,現在最需要的是兩國高層能夠保持對話勢頭,探索彼此能夠接受的、和平共處的發展方向。只要「動」起來了,就會有力量。好比開車遇到交通堵塞,怕的不是慢,而是一動不動。再慢,只要在動,總有走出一片新天地的時候。如果寸步難行,那就很可能塞很長時間。這種結果,無論是美國,還是中國,都是不想看到的。

 據報道,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裡和商務部長雷蒙多都將訪華,顯然,中美已進入對話模式。其實,中美交手那麼長時間,對彼此的意圖和關切早已了然於胸。雙方能否作出「一個符合雙方共同利益、促進和平與繁榮的選擇」,關鍵還要看有無足夠的政治勇氣適當妥協,立足本國、放眼天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

 當然,誠如耶倫所言,「沒有一次訪問能在一夜之間解決我們的挑戰」。必須意識到,中美關係回歸正常,最大的阻礙是兩國之間嚴重缺乏戰略互信。不要小看這個「信 」字,少了它,敘事再宏大,口號震天響,訪問再頻繁,也很難「挽狂瀾於既倒」,為不斷惡化的關係築牢底線。

 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知道,在《論語》顏淵篇第七章中有段對話專門談「信」之不可或缺: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顯而易見,在孔子眼中,如果在糧食、兵馬和信任三者之間,迫不得已只能留下兩樣東西,首先去掉的是兵馬,如果還要減去一件,去掉的竟然是「民以食為天」的糧食。可見,在儒家先賢看來,餓死事小,失信事大,取信於民被視為治國平天下的天字第一號大事。

 毫無疑問,「人無信不立」之說同樣適用於國際關係。中美經濟體量相加占全球約40%,不管雙邊關係如何錯綜複雜,這樣兩個大國相處更是「國無信不立」,再怎麼突出一個「信」字都不為過。所謂「信」,重在增信釋疑,主要有三層意思:

 一是「信心」。中美有理由對兩國關係的未來抱有堅定的信心。中美兩國矛盾重重,某些利益衝突甚至趨於白熱化,但不容否認的是,中美友誼源遠流長。早在70年前,中美就在二戰中並肩奮戰,共同捍衛世界和平和正義。國人不會忘記,在著名的「駝峰」航線上,為了打破日寇的對華封鎖,近3000名美軍飛行員為中國人民的正義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

 同樣重要的是,縱觀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華以來50多年的中美關係發展史,兩國雖有磕磕絆絆,但也是最成功的合作夥伴,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的格局,很多時候做到了「相互成就、互利共贏」,中美兩國人民都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何況,中美互鬥,不光是自己傷不起,世界也會跟着遭殃。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二是「信任」。中美關係波詭雲譎,惡化至此,有政治考量,經濟因素,軍事擔憂,等等,這都是表像。究其根本,主要症結還是嚴重缺乏戰略互信。中美要縮小分歧,構建健康穩定的雙邊關係,首先必須着眼于讓對方放心。

 事實上,中美早已彼此釋放善意,在去年峇里島峰會上,拜登對中方作出了「五不四無意」表態,即尊重中國的體制,不尋求改變中國體制,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支援「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無意尋求同中國「脫鉤」,無意阻撓中國經濟發展,無意圍堵中國。

 中國同樣予以積極回應,作出了「兩不一無意」承諾,強調中國不尋求改變現有國際秩序,不干涉美國內政,無意挑戰和取代美國。兩國高層達成了如此重要的共識,雙邊關係卻屢屢破防,歸根結底是囿於意識形態偏見,各自對對方戰略意圖的疑慮根深蒂固。特別是美國一直在試圖通過民主峰會、「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印太經濟框架」,以及七國集團(G7)等平台壓制中國的發展和崛起,怎麼可能贏得北京的信任?

 三是「誠信」。如上所述,美中分別作出了「五不四無意」和「兩不一無意」表態,兩國關係的底線一目了然,不存在任何歧義。在這種情況下,雙邊矛盾仍難以調和,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美方違背「五不四無意」承諾,在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問題上言行不一,一邊放火,一邊又擺出姿態救火,這種做派如何控制得了火勢!

 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精誠所至,金石怎可能不開;同樣,如果缺乏誠心,怎能指望他人逆來順受,投桃報李。顯然,要治好中美關係的疑難雜症,美方需「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唯如此,中美關係才可望風雨過後見彩虹。

 望風雨過後見彩虹。

責任編輯:趙桐曲 張眼看天下|中美關係回歸正軌亟需重塑「三信」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