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中文大學EMBA校友專訪  朱軍:「雙碳」步履不停 科技推動能源結構優化

香港中文大學EMBA校友專訪 朱軍:「雙碳」步履不停 科技推動能源結構優化

責任編輯:嚴燕紅 2023-07-17 16:21:50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兩份文件發布,成為國家「雙碳」政策體系的頂層設計,後續,按照這兩份文件的要求,各省、地區和各行業也相繼出台了「雙碳」行動方案,細化分解目標,成為指導國家實現「雙碳」目標完整的「1+N」政策體系。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長期以來致力於儲能技術、清潔能源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工作,結合當前背景,原總工程師朱軍分享了關於「雙碳」及能源結構優化的專業見解。

圖片1(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EMBA(中文)2008級校友朱軍).jpg

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原總工程師、香港中文大學EMBA(中文)2008級校友朱軍

    「1+N」政策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在各級政府「雙碳」政策體系指導下,國家能源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區完成了「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規劃中對於我國「十四五」能源結構和電力結構進行了總體規劃和統籌安排,對於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水力發電的建設規模和布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結合中國能源資源特點以及既成的火力發電現狀,作為化石能源的火力發電廠的定位及功能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同時也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動新能源發展的激勵政策。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新能源的裝機和發電量佔比逐步提高。2021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3.8億千瓦,發電量8.4萬億千瓦時,其中非化石能源裝機佔比達到47%,風電太陽能裝機佔比26.7%。到2023年5月,全國發電裝機容量26.7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裝機佔比達到49.1%,風電太陽能裝機佔比達到31.3%。可以看到,非化石能源裝機佔比,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裝機佔比增速很快。

    目前一大批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正在建設當中,相信到「十四五」末,我國風光發電佔比會有更大的提高,將會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奠定好的基礎。除了電源的建設,電網建設亦在同步進行,國家規劃了數條特高壓外送輸電線路,旨在把西部地區豐富的新能源輸送到能源需求較大的地區。同時國家也啟動了新型電力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工作,近期也發布了《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藍皮書》,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提出指導性意見。

    科學技術推動能源結構調整

    縱觀能源和電力的發展,科學技術一直伴隨着它的進步與發展。在「雙碳」戰略下,國家能源結構和電力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和變化。在能源生產方面方面,用以發電的化石能源將逐步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以風電和太陽能為主的可再生能源,作為二次能源的氫能將逐步形成規模。在能源消費方面,將形成以電能和氫能為主要的用能形式。在新能源設備生產方面,以提高電力輸出能力、降低設備成本為目標的設備和新材料研發將會成為關注重點。在工程建設方面,先進的測量技術、大數據、數字化設計手段以及項目信息化管理等技術將在工期、質量、安全、成本控制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運行方面,同場景下以儲能為調節手段,優化不同能源輸出特性,進而產生多種能源特性互補的運行模式,且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靈活運行。先進的測量技術、現代信息通訊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大規模超算、雲計算等,將會全面覆蓋發、輸、變、配、用全環節,形成全域的「神經感知系統」。因此科學技術在今後能源結構調整方面將會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一直致力於儲能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能源結構優化中貢獻力量。另一方面,公司也在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開展研究和應用,朱軍團隊2023年申請了一項專利——「一種二氧化碳捕集系統熱集成綜合利用系統及方法」,該專利是將CCS中二氧化碳壓縮過程中產生的熱能進行回收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損失,有效地提高機組運行效率。

    據有關資料,中國以風、光、水為主要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術開發量可達到495.42億千瓦,其中以風光資源佔比達到98%左右,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截止2022年底,中國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3.7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13億千瓦,風光裝機占總裝機的比例為約30%。根據目前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發展的勢頭以及有關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風光發電裝機容量可能會達到16—18億千瓦,2060年將達到60億千瓦。無論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還是可再生能源的資源量,以及國家對於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量,可再生能源今後都會有着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前景。

    知識常新 企業出新

    科學的企業管理思維和方法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談及香港中文大學的交流學習經歷,讓朱軍印象深刻的有兩個方面。

    一是港中大的教學模式和學習管理。開放式的教學,在聆聽老師和同學們對於問題發表各自的見解的同時,進入到多維度思考問題的模式。每門課後的小作業,都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準備,也與管理學的本質相脗合。廣泛的學習內容,能夠接觸方方面面的知識和思維,香港股票交易所、香港海洋公園、香港賽馬會、香港廉政公署、中華電力、日本麒麟啤酒、日本早稻田大學的研學讓人開闊管理思維,2015年敦煌年會上樊錦詩先生的敦煌石窟講座和杜亞東先生觀星講座更是令人念念不忘。

    二是學校組織的戶外團隊拓展活動。通過拓展活動,認識到了一個組織要達成一項目標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和要求,高超的領導力、明確的團隊目標、團隊的凝聚力與合作精神、組織無我的精神、旺盛的團隊士氣以及完成目標聰慧的技術措施等等。有時一項看似無法達成的目標,在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完全可以達成,所以,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輕易否定目標的可完成性。

    朱軍表示:「通過學習,我對於企業管理所要思考和關注的問題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對於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看待問題的角度多了,過去剛性的的思維方式變得柔性,處理問題的方法也變得靈活多樣。」

    毫無疑問,在完整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中,企業管理思維和方法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知識常新讓思維創新,讓企業擁有更高質量的發展前景,不斷出新!(記者 陳壘)

責任編輯:嚴燕紅 香港中文大學EMBA校友專訪  朱軍:「雙碳」步履不停 科技推動能源結構優化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