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期一周的「第八屆著名作家看山西」活動在太原落下帷幕。期間,由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廖奔,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徐劍等11位全國知名作家組成的採風團,深入太原市晉祠、天龍山、太山、汾河景區、晉商博物院等景點景區或博物院(館)進行考察,深入了解了太原的悠久歷史、璀璨文化,飽覽了錦繡太原城的壯美風光與如畫美景。作家們紛紛表示,太原的人文歷史真的太厚重了,城市建設真的太漂亮了,接下來,他們將不惜筆墨,用心用情大力讚頌太原,讚頌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
廖奔:
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代表作:京劇《胡笳十八拍》、話劇《韓信》、舞劇《金孔雀》
以前來過太原很多次,但這次來,一下車,就眼前一亮。沒想到太原的變化這麼大,變化太迅疾了,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首先,太原的城市建設做的非常好,讓人感覺突然就變成了一個新興的城市。尤其是鐘樓街,建設得非常漂亮、大氣。那天去鐘樓街,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把我們擠壞了,這也充分說明太原市民對這條古街的熱愛。太原真是一座充滿現代化、適宜老百姓居住的美麗城市。
其次,就是太原的生態環境變得太好了,綠植的覆蓋面及質量迅速提高。尤其是汾河的兩岸,很漂亮,很讓人震驚。還有天龍山、太山、蒙山,玉泉山等。在山上,我一直在感嘆:沒想到,山上的植被竟然這麼茂密,這麼蔥綠,覆蓋率這麼大,完全把山體覆蓋了,鬱鬱蔥蔥、層林盡染,感覺像是到了南方城市。
再者,沒想到太原有這麼多的文化古蹟,給我很大的感觸。歷來都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山高土厚、民風淳樸,體現在對文物的繼承、保護和敬畏等方面,老百姓有着很強的保護文物的內在驅動力,着實讓人感動。尤其是傅山祖父所修的雙塔,保存完好。原來,我以為這兩座塔不大,誰知到了跟前,才發現塔的體量如此之大,非常宏偉、高大、巍峨。我去過全國很多地方,見過很多塔,但像雙塔寺里這麼大的塔,確實不多見。
周大新: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長篇小說《走出盆地》、中篇小說《向上的台階》、短篇小說《漢家女》
這次來太原採風,印象有三點:一是太原的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先人留下的文化資本很雄厚。以前,只遊覽過晉祠。這次採風,看了晉祠,又看了天龍山石窟、太山舍利塔地宮、蒙山大佛、雙塔公園永祚寺,才發現太原原來有這麼多的歷史文化遺存,而且文物保護工作也做得非常到位。如果讓這些文化遺存活起來,讓這種文化資本升值,那對於太原未來的發展會很有意義。
二是太原的自然景色優美,自然環境保護成績顯著。過去來太原,汾河水是髒的,兩邊的山坡也滿目瘡痍,這次來,見山是綠的,水是清的,天是藍的,很為太原變得秀美而高興。
三是太原的城區建設有美學追求,整個城市顯得年輕而富有朝氣。汾河風景帶的鋪展很藝術,雙塔公園的設計很有匠心,鐘樓步行街區的店景安排很獨特,使太原這座北方城市有了夜生活,文化核心區的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建築都很有特色,這些都讓太原這座古城有了南方城市的那股朝氣,顯得很年輕。
此外有兩點建議,其一,天龍山網紅橋,遊客時常冒着風險在這裏觀景、拍照,應該建一些觀景台,讓車能停下來,讓遊客盡情地遊玩,盡情地享受天龍山的美景;其二,太原還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在避暑勝地天龍山,應該將天龍山遭遇劫難和佛首回歸的故事編成一部舞台劇或話劇,供避暑的遊客觀賞。這個故事真的是太精彩了。
徐劍: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大國長劍》《大國重器》《東方哈達》《天曉1921》
來過山西很多次,這次來,特別感動,我突然找到了一種江南的感覺,太原的變化真的太大了,汾河真的太美了。可以這樣說,太原城的變化,就是隨着汾河的變化而變化的。一個汾河公園把太原城作為北方大城市的格局顯露出來,這種變化是特別驚人的。
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汾河水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清清的汾河水,兩岸全是柳樹。我特別羨慕山西,尤其是郭蘭英唱的那首「一條大河波浪寬」,她把山西的那種韻味,在一條大河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此外,太原的旅遊資源非常好,稟賦天成,沒想到在太原,能欣賞到這麼多美好的東西。
在山西博物院,從文物就能看出山西的文明和歷史悠遠流長。沒想到在夏朝,在商代,山西竟然會生產出那麼多精緻的工藝品,可謂是鬼斧神工,讓人很驚訝。人們常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了這裏的文物後,的確感覺此言不虛。而且從這些文物能夠看出,山西的文明一直沒有斷代,山西歷史的厚重也如同太行山一樣高偉。
看了太山,很詫異,沒想到一座小小的山頭,竟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的環境也非常好,來到太山,可以找到一種溫暖,一種安寧,找到更多精神的藉慰。
天龍山石窟,讓人看得非常激動。觀音堂,能近距離地看着文物。在晉祠,能看到北宋的影子。
文化如同涓涓細流,在和文物接觸的過程中,會體味和感受到一種山西老百姓對這種傳統文化的尊重。我覺得在山西的這幾天,收穫特別多,這種歷史的豐厚和人文的豐厚,或者說民俗的豐厚,就像汾河水一樣撲面而來,像大河之水一樣撲過來。
誰最古老?山西最古老!誰的文明最長?山西的文明最長!誰的歷史最厚重?山西的歷史最厚重!
龍一:
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天津市作協副主席
代表作:《潛伏》《借槍》《代號》
我本人非常喜歡來山西,因為山西是一個歷史文化極為豐厚的省份。我們在研究華夏文明的時候,山西是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山西這地方,值得反覆品味,反覆旅遊。
這一次來太原,收穫特別大,原因是,從太原的美景和文化當中汲取到了很多營養,感受也非常多。
汾河公園,看了真的讓人很羨慕,羨慕太原人民有福氣。真希望在太原多住些日子,每天到汾河公園裏走一走,散散步,感受一下太原的美好、太原的清涼。
玉泉山,在修復生態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新路,意義非常重大,印象非常深刻,讓人看到了政府改善生態環境的決心,看到了太原這座城市的發展潛力。
晉祠的大殿,有兩個立匾,聖母殿那三個字,是柳公權柳體。自清代以後,用柳體寫匾,就非常少,所以說,這個匾,應該是早於清代。還有一個匾,顏底柳面,根基是顏體,表達的是柳體。
其實在太原,隨處可見很多壯觀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傅山的書法。按現在的說法,他是書法界的一個網紅。他本身的故事非常多,書法風格多變。當然了,不管是匾額、崖刻,還是名人的書法,都應該收集起來出版一本樣本,供書法愛好者學習。
太原真的太好了,到太原,如果不逛博物館,太遺憾了;如果不去晉祠,太遺憾了;如果不喝太原的「頭腦」,太遺憾了。
趙瑜: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副會長、山西省作協原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馬家軍調查》
我是老山西人,對太原的這些景區景點以及文物等,可以說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不過,通過這次採風活動,也促使我進行一些集中的思考。
我們山西,過去長期以來是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地面上大量的文物,大量的閃光旅遊點,曾經被人們忽略了。說真的,山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非常多,也非常璀璨。我們應該把山西的文物戰略轉向全國,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山西。
就拿壁畫來說吧,山西是一個壁畫大省,也曾多次向外宣傳過,如去過北京、去過上海,有的博物院也搞過臨時的壁畫展覽,但效果都不甚理想。
這次採風,看了一家私人壁畫博物館。這家壁畫博物館的創辦者,非常有遠見,用現代科技手段複製了美好的壁畫圖片,把壁上丹青集中於一樓,這樣大家就可以長時間地停留、欣賞,讓搞美術的人,也可以慢慢地觀摩,甚至看上整整一天,而且比實物看得更加清晰,看得更加美好。
雙塔寺是太原的地標,很多人沒有到過跟前,也沒有進過寺裡面,這裏的文物遺存真的非常好。
以前,我去過全國很多地方,也給朋友講述山西的文化、山西的文物,很多人並沒有立體的概念,沒有真正見過。這次採風,作家們都感到很震撼,這些都會滲透到筆觸里,滲透到文章里,處處體現山西古老文化的璀璨和光輝。
陸春祥:
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浙江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病了的字母》《九萬里風》《天地放翁—陸游傳》《雲中錦》
我覺得太原的文旅,是有大手筆的,比如說汾河兩岸的綜合治理,將山西豐厚的傳統歷史文化,與現代建築的設計理念,巧妙地融入到風景中,景色與人文和諧統一。
文旅其實是一種文化的綜合反映,它不僅僅是對景點景區的改造,更多的是對文化的內涵進行引導和開發,讓廣大的民眾,從景點景區的體驗與感受中,得到那種民族的自豪感,以及由此生發出來的自我內在的驅動力,激發起大家熱愛自己的家鄉,並吸引更多的外地人來旅遊。
山西是一個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的地方。比如在晉商博物院,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晉商在五百年來為自身的目標進行奮鬥,繼而在全國、在世界各地打響其品牌,這是一種精神價值的追求。其實,晉商的奮鬥史,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奮鬥史的重要一部分。晉商的經營方法和理念,的確有獨到之處,這對現代及後世也依然有積極的借鑑意義。晉商精神,不僅僅屬於山西,也屬於全國,永遠不會過時。看了晉商票號對銀票的保密方法,作家們都很感興趣,大家都在詳細地問詢銀票保密的每個環節,可見,一個細節,就足可以體現晉商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他們成功的保障,唯有將每個細節都紮實做好,才能贏得長久。
太原是一個非常美麗宜居的城市,美食也饞人。有一天早餐,我吃了一碗刀削麵,太好吃了。中餐時,又吃了兩碗,對一個平時不怎麼吃麵的南方人來說,我自己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劉建東:
河北省作協副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長篇小說《全家福》《一座塔》、短篇小說《無法完成的畫像》
我對太原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我是河北人,從小在邯鄲長大。大家都知道,歷史上,邯鄲是趙國的都城。其實,趙國最早的都城是在晉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後來才遷到邯鄲的。這次來太原,我分明感覺到,趙國從這裏開始,越過巍巍太行,到達邯鄲的過程,就是文明不斷遷徙的過程。邯鄲和太原,有某種割捨不斷的血脈的聯繫,歷史的聯繫,文化的聯繫,文明的聯繫,所以,每一次來太原,這種聯想的感受就更深一些。
這一次來太原之後,在山西博物院、晉商博物院、晉祠參觀,這些精美的青銅器、陶器,散發着歷史魅力的古建築,見證着歷史和文明的足跡,深深震撼着我,讓我感受到太原的歷史根脈深厚,歷史悠久,讓我重新認識太原、解讀太原。
歷史和文化其實是一個地域、一個城市的靈魂,有了這樣的靈魂,有了這種根脈深厚的歷史和文化,不管經歷多久,它始終就在這裏,始終會煥發出應有的光芒,把歷史照亮,也照亮着現實。
除了歷史,現在的太原更令人難忘。在汾河公園,在步行街,歷史的遺蹟仍然存在,但他們以另外一種方式,以一種更加親切的面孔,以一種可以感受到的人間煙火和蓬勃的力量,與現實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相得益彰,激發了對城市未來的想像。
李駿虎:
山西省作協主席、魯迅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長篇小說《奮鬥期的愛情》《公司春秋》《婚姻之癢》《眾生之路》《浮雲》
太原不太遠,朋友常相見。通過這幾天的採風,作家朋友們也都看到了,太原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也非常好。
太原的歷史文化遺存很多,比如晉祠、天龍山石窟等等。生態環境方面,經過全面治理,汾河已經恢復清瑩瑩的水、藍瑩瑩的天,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顯著。可以說,近幾年沒來過山西的人,如果再來山西,再到太原,都會感到驚訝,以為他們走進了一座花園城市。
太原的地鐵,可以說是全國最有特色的,每一個地鐵站,都很有風格,有的比較現代化,有的則修成了古建,而且幾乎每個地鐵站,都有一個街心花園。
太原的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非常便利,通往全國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都有高鐵直達。太原武宿機場,3號航站樓也正在建設當中。
此外,太原還是一個非常宜居、康養的城市,不管暑天有多熱,由於溫差大,所以一到晚上就很涼快。希望全國各地的遊客朋友都能來太原避暑,這就相當於到一座大的花園裏來避暑。
相信通過這幾天的採風,作家朋友們都會對山西、對太原有一個全新的了解。也相信在他們的筆下,能夠寫出很多名篇佳作,並通過作品的影響力,把山西的歷史文化遺存能夠更加活化起來,推動太原的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
馬步升:
中國作協散文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文聯副主席
代表作:《北京不是你的家》《走西口》
我覺得對任何一個地方的認識,必須是建立在時間的長度和空間的寬度之上,這樣的話,認識會比較準確、到位一點。我對太原的認識,始於31年前。
第一次來太原,是1992年深秋。後來因為寫走西口的文章,也來過太原幾次。這次來,感覺整個城市的建設和布局等各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看出了一個發展中的太原、全新的太原。
太原的晉祠,歷史悠久,文化傳承有序,文物保護得也比較好,經過這麼多年的整理、修復、調整,我覺得比我第一次來氣派多了,布局各方面都更合理,把文化含量展示得更充分、更科學一些。整個晉祠給人一種莊嚴、輝煌的感覺。
天龍山,我是第一次來,前幾年就看到過天龍山佛首回歸的消息。如今,第一次來到現場,看到了真實的佛首,感覺還是很不一樣。另外,天龍山的自然環境也保護得非常好,漫山遍野鬱鬱蔥蔥、黛色如屏。
太原的生態環境真的很不錯,而環境優良的程度,其實就是文明的程度。
李曉東:
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任、文學博士、散文家
代表作:散文作品《天風水雅》《我的鄉愁是一碗饊飯》《古巷高門》
我應該算是老太原人了。31年前,我從老家長治來到山西大學讀書,在太原生活、學習了四年。後來參加工作去了外地之後,雖然也經常回來,但每一次回來,都感覺太原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特別是近幾年,太原的道路和中環線修通之後,整個環境都建設得非常好。
原來我們在山西大學讀書的時候,周圍很多地方還比較荒涼。如今,山西大學附近,已成為太原城新的時尚中心。太原的建設和發展,和我們這個新時代是非常合拍的,也顯示出我們山西這幾年來,搶抓機遇,把我們的發展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太原的生態環境很好,公園很多,迎澤公園、碑林公園,還有汾河公園,在太原,廣大市民都生活得非常愉悅,我作為山西的一個遊子,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
這次採風,看了麵食表演。雖然,我不是第一次看麵食表演,但同行的很多老師們,看了麵食表演,一個是讚嘆,再一個是,這確實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民以食為天,這種傳統文化在飲食上的體現,可能更加能打動每一個人的內心。
人們常說,故鄉在胃裏,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從麵食里找到心靈的皈依。
真誠地希望全國的文學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歡迎大家到山西來,到太原來。
任詩元:
百萬暢銷書青年作家
代表作:《大中華尋寶記系列神獸發電站》《大中華尋寶記系列神獸小劇場》
我出生在太原,從小在汾河邊長大,對太原的印象,基本上停留在童年時的一些碎片化記憶當中。這次回到太原,內心非常激動,感覺太原的變化非常大,整個城市發展也很快。
太原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太原古縣城,自古以來就被譽為「鳳凰城」,在這種高牆老院的環境當中,好像穿越到了幾百年前,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太原對文物古蹟的保護力度非常大,太山上的燈光展,把文物與現代科技手段進行了融合,把躺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還有展館裏的一些展品,更加生動、活潑地展示出來,向人們講述着它們的前世今生。這些文物都是非常重要、非常珍貴的,因為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一段歷史,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此外,我對汾河的印象也比較深,因為從小在汾河邊長大。在汾河公園,我感覺好像走進了一幅畫卷當中,飛鳥掠過,水面非常漂亮,非常美麗,汾河的生態環境有一個很大的提升,是惠民工程。
通過這次實地採風活動,對太原有了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對我的創作來說,影響也非常大,因為我們主要做的是大中華尋寶記IP,這是一本寓教於樂的科普漫畫書。目前,我們正在創作《山西尋寶記》,我會把採風過程中所看到聽到想到悟到的一些內容加進去,以便讓更多的讀者了解我們山西的歷史、地理、人文、風俗,還有一些獨特的民俗。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太原人,看見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倍感自豪,倍感驕傲。(林宇 楊亮 整理 何光暉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