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着深港通關恢復,大灣區居民跨境金融投資熱情也在快速回升。8月,兩家國際金融機構落子深圳,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市場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8月1日,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大新銀行宣布深圳分行正式開業,將主要面向大型企業開展業務,充分發揮「雙牌照」的協同效應。8月8日,恒生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於深圳增設全新跨境財富管理中心,這是繼廣州後恒生中國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的第二家跨境財富管理中心,為不斷增長的跨境財富管理需求提供了更多選擇。
投資者通過「跨境理財通」進行資產配置的需求正在快速釋放。大灣區內地九市已報備的32家試點銀行可以辦理跨境理財通資金匯劃業務。截至7月末,粵港澳大灣區參與「跨境理財通」個人投資者5.72萬人,包括港澳投資者4.26萬人,內地投資者1.46萬人,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2.77萬筆,金額54.53億元。其中,7月深圳與港澳間往來「跨境理財通」業務匯劃金額2.32億元,占跨境匯劃總額的32.4%,其中北向通業務佔比6.6%,南向通業務佔比93.4%。
截至7月末,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購買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14.61億元。北向通中,港澳個人投資者持有境內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2.27億元,包含理財產品1.54億元、基金產品0.73億元;南向通中,內地個人投資者持有港澳投資產品市值餘額為12.34億元,包含投資基金0.23億元、債券0.05億元、存款12.06億元。
南北通研究院表示,如果說,南向通是全民參與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那麼北向通就是為境內金融機構提供一個機會,讓境內金融機構踏上國際賽場,借港澳投資者的投資選擇,用腳代替手投票,幫助境內資本市場篩選和培育出真正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為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夯實底層,提供長期動力。(深圳商報記者 邱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