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大會24日在京舉辦,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團隊完成的《中國財富管理能力評價報告(2023上)》顯示,中國財富管理能力整體穩中有升、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財富管理進入開放生態建設的新階段。報告表示,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尤其是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等公募類產品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面對市場震盪和預期不足,財富管理行業面臨挑戰的同時,要把握凝聚行業合力的機遇,以開放共贏的理念,通過高質量客戶服務提高投資者的理財獲得感。
《報告》介紹,2023年上半年,我國機構整體財富管理能力有所提升。在目前的多元財富管理行業格局中,銀行仍處於中流砥柱地位,券商市場佔有率持續擴張,公募基金公司財富管理服務發展空間較大,第三方機構依托互聯網發展迅速,在專業服務普惠性和交互體驗性方面具有較強競爭優勢。
《報告》顯示,近年來,隨着財富管理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以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精細化、複雜化和多樣化,我國財富管理開始從單純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數字化進一步向平台化、生態化方向演變,財富管理數字化轉型進入了新的階段,即財富管理開放生態建設階段。財富管理開放生態重塑了財富管理上下游關係,實現從獨立服務向協同聯合服務用戶模式的轉變,本質上是以客戶為中心、以數字化能力為支撐,對財富管理服務方式進行革新和優化。
吳曉求:財富管理機構目前存在兩大缺陷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會上表示,雖然中國經濟今天碰到了一些問題,但相信能夠走出目前困難。只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2035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可以實現。隨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對財富管理的需求會日益迫切。他認為,雖然今天中國居民部門財富結構有65%左右表現在不動產或者是房地產上,但該指標和比例大概率會下降,而且整個財富總量會增加。在財富總量增加的同時,居民部門、社會財富的結構向金融化、證券化方向變化是必然趨勢,所以要做好財富管理基礎工作。
吳曉求認為,從目前看,財富管理的機構有兩大缺陷,即專業能力不夠,以及綜合信用能力不足。「中國人親自操刀很多,是因為不相信財富管理的中介機構,既不相信他的能力,更不相信他的信用,所以在中國一方面理論上要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另一方面又很困難,因為他們的表現沒有讓大家覺得他可以信賴」。他表示,中國要正視財富管理機構的建設,在能力和信用兩個層面展開,否則中國市場很難發展起來。此外,除了機構以外,財富管理還面臨基礎資產選擇的問題,基礎資產的厚度、結構化、多樣性、透明度均有待提高。
建議改革減持制度 提高投資者回報
「就證券化金融資產而言,最基礎的資產是股票和債券,這兩個加起來應該超過160萬億,其中有一些有很大的風險、很大的不確定性,權益類資產更重要的是成長性的問題。」吳曉求表示,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經過了註冊制的改革,但現在也遇到了同樣的困難,甚至更大的困難,即如何讓基礎的資產一方面有很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又有很好的成長性。
「現在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讓中國的資本市場恢復信心、發展起來,現在都說全球市場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最差,我們不要掩飾,的確是這樣的」。吳曉求認為,近期股票市場低迷的核心原因不在於經濟的短期困難,而在於市場制度設計。目前交易成本下降的空間已非常小,改革重點是資產端,要改革減持制度,上市公司減持的前提條件應是提供給投資者和IPO和增發規模相當的回報或分紅。他指出,中國市場長期以來定位是融資的市場,為融資者、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這是不對的,最核心的應該是為投資者提供有成長性的、透明度很好的資產,一定要從融資的市場變成投資的市場,投資市場就要想各種辦法,出發點是為投資者服務,而不是為融資者提供便利。(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