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稅務總局27日發布公告稱,自2023年8月28日起,證券交易印花稅實施減半徵收。同日,證監會連發三條政策,包括階段性收緊IPO、調降融資保證金比例以及規範股份減持行為。四項措施被市場視為「四箭齊發」、「重磅利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重點是在資產供給端,此次四大政策中有關進一步規範減持條件的規定是最重要和最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的措施。
印花稅減半或短期提振交易
「現在都說全球市場主要經濟體中中國最差,我們不要掩飾,的確是這樣的」。吳曉求近日在中國財富管理數碼化轉型大會上曾表示,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讓中國資本市場能夠恢復信心、能夠發展起來,但近期股票市場低迷的核心原因不在於經濟的短期困難,而在於市場制度設計。
為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證監會及有關部門近日發布一系列激活市場活力舉措。包括財政部在時隔近15年再次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市場人士認為,降低印花稅將向市場釋放出強烈信號,對於降低交易成本、活躍市場交易會有積極作用。據中銀證券統計顯示,印花稅調整對大盤市場短期表現存在較明顯影響。其中最近一次在2008年9月19日,A股印花稅由雙邊徵收改為單邊徵收,當天滬指暴漲9.45%,所有A股股票漲停。
不過,更多觀點認為,對印花稅的調整可帶動短期交易情緒上升,但不影響整體走勢。東吳證券分析師在研報中表示,調降印花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央態度、振奮市場信心,但其僅能使股市短期止跌,帶來日度或周度級別的回漲,無法從根本上改變A股走勢,同樣只能作為維穩市場的配套措施。 股民的反應亦透露出對市場長期的態度,他們紛紛發問「印花稅減半,A股能漲幾天」?更有股民預測「印花稅下調,至少能漲兩天,28日大盤漲幅或會超過5%,望大家珍惜」。
吳曉求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真正要成長起來的節點不在交易端,交易端成本已經下降到非常小,最多就佣金和印花稅這點東西了。無論是『100+1』,還是延長交易時間,雖然是監管部門在交易端所做的極限改革,但這些交易方式的改變實際上無助於改變市場下行趨勢,更無助於市場的成長。「活躍資本市場不是說看看它的交易筆數,你把它拆分掉,100股拆成100次的買賣,交易筆數的確增加了,但它沒有意義」。
減持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
在吳曉求看來,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重點,第一是在資產供給端,其次在市場需求端,比較不重要的是交易端。「最近三年,市場資金每年的赤字大約在1.5萬億元,不斷在萎縮。現在的問題是資產供給端的約束不夠。有人說,要暫停IPO,我倒不認為它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減持制度要改革」。
吳曉求強調,減持制度過去對大股東、實控人有三年禁售期的約束,對IPO前的其他股東也有禁售期,僅有禁售期的規定是不夠的。「改革的思路不是要把禁售期拉長,而是出現IPO融資了10億元,中間增發又融資了5個億的大股東、實控人減持的前提,對投資者的分紅回報必須先達到15億元。」他建議,達到標準的企業可以IPO,但必須為社會提供與IPO加增發相適應的分紅回報,滿足於這個條件且負債合適,才能減持。
吳曉求還表示,IPO要保持一定的節奏,而且不贊成指標都是負值的公司來上市。這些公司打着高科技的旗號,實際上損害了市場。他強調。中國市場長期以來定位是融資的市場,為融資者、為企業提供融資便利,這種理念亟需改變,應該為投資者提供有成長性的、透明度很好的資產才是最核心的,一定要把從融資的市場變成投資的市場,出發點為投資者服務。資本市場是財富管理的市場,在進行理念調整之後,新增資金才有進入市場投資的動力。
證監會昨日就進一步規範相關方減持行為作出要求,其中包括上市公司存在破發、破淨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累計現金分紅金額低於最近三年年均淨利潤30%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一致行動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上市公司披露為無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的,第一大股東及其實際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執行。
同時,從嚴控制其他上市公司股東減持總量,引導其根據市場形勢合理安排減持節奏;鼓勵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股東承諾不減持股份或者延長股份鎖定期。此外,證監會正在抓緊修改《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提升規則效力層級,細化相關責任條款,加大對違規減持行為的打擊力度。(記者 張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