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港事講場】暴雨成災留教訓 抗洪能力須提升

【港事講場】暴雨成災留教訓 抗洪能力須提升

責任編輯:林鏗泓 2023-09-13 08:43:44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童誠

粵語兒歌稱「落雨大水浸街」,日前「百年一遇」大暴雨不僅使香港「水浸街」,積水倒灌如泉,激流沿街而下,許多街道和低窪住宅區變成了「深水灣」;還發生道路坍塌,山泥傾瀉,至今已導致兩人死亡、一百多人受傷。暴雨造成如此廣泛和大面積破壞,在香港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雨過會天晴,卻留下許多值得思考和總結的教訓。

導致災情嚴重的三個因素

災情嚴重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今年天氣酷熱,空氣濕度大,天氣狀況不穩定,形成對流雲系,容易產生暴雨。因為全球暖化,香港在過去一兩年夏季也異常炎熱。儘管難以準確預測明年夏季會否有長時間的酷熱來臨,未來氣溫往高處走的機會高,出現極端降雨等反常天氣的可能性也比以前大。

二、天文台資料顯示維港的海平面於1954年至2022年間,每十年平均上升32毫米。強降雨導致淹水的機會越來越高,受災面積也會越來越大。對於香港島和九龍、新界低窪地區,情況更是如此。

三、香港的排水、蓄水設施是根據歷史數據來設計和建設的。從近年環境所發生的變化來看,相關設施不論從排水流量和蓄水容量等都有不足。這次發大水顯示,香港依靠原有設施並不足以抗擊日趨頻繁的暴雨;若不及時作出全面規劃,甚至還可能威脅到城市的日常運作。

善後工作和防洪基建

發大水後,從電視畫面所見一些市民家園盡毀,家裏幾乎無可立足之地;獨居長者面對災後困境也實在令人痛心。人類不一定能預測和制止自然災難的發生,但能最大程度減低傷亡,有效開展善後工作和恢復社會的正常生活。港府在暴雨來臨前夕開放了一些避難設施,災後相關部門和社團也能向受災民眾提供支援。支援是否足夠會有客觀的評估,起碼向有需求的災民提供合理和及時的幫助。人們如今常常說「講好香港故事」,暴雨成災是壞事,但港府和社會各界如何共同努力把損害降至最小,讓社會迅速恢復正常運作,反映正面努力及成效,就是應該被講好的香港故事。

這次災難的破壞程度超乎很多人的預料;災難過後有必要重新評估全港排水設施、斜坡、道路和交通設施。一旦同等甚至更強的暴雨再次出現,香港就可避免大面積傷亡和水浸。港鐵是香港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是城市的動脈,基建和服務質量必須有所提升。

此外,盡快建立有效的預報和警示系統,既能避免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能減少市民的許多不便。總之,這次雨災的確有許多經驗值得總結。

除港島和南九龍的一些低窪地區水浸外,這次發大水也讓關注點投向了新界北。那裏與深圳只有一河相隔。洪水來了,深圳河兩岸任何一地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務必緊密合作。當前,河套合作區正在建設中,施工方案應有科學可行的排洪項目。

責任編輯:林鏗泓 【港事講場】暴雨成災留教訓 抗洪能力須提升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