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4日,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宣布南方科技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獎(2024 Oliver E. Buckley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Prize),這是該獎自1953年首次授獎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國籍物理學家。
在拓撲絕緣體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領域成果受肯定
巴克利獎被公認為是國際凝聚態物理領域的最高獎,旨在表彰在凝聚態物理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薛其坤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Ashvin Vishwanath共同憑藉「對具有拓撲能帶結構的材料的集體電子性質的開創性理論和實驗研究(groundbreaking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n the collectiv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that reflect topological aspects of their band structure)」獲獎。
憑藉拓撲絕緣體研究和在拓撲絕緣體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創新突破,薛其坤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首位中國國籍的獲獎者。
巴克利獎的授予,是國際物理學界對薛其坤和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多年來在拓撲絕緣體及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相關領域持續深耕、銳意創新,並取得不凡成果的進一步高度認可。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是凝聚態物理中的一個重要量子效應。長期以來,使其「現身」並實現實驗觀測難度極大,是無數研究者奮力追尋而不得的科學目標。
2009年起,薛其坤聯合來自清華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美國史丹福大學的多個研究組,組成攻關團隊,開始一起從拓撲絕緣體研究方向嘗試攀登這座科學高峰。
2012年底,在克服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後,薛其坤和團隊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在實驗上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成果於2013年5月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審稿人予以高度評價,稱之為「凝聚態物理界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的最終測量樣品和數據。
這一中國科學家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的重要物理現象,被視為全球基礎研究領域的重要科學發現,是世界物理學界最為重要的實驗進展之一,為後續國際凝聚態物理研究引領了新的方向。近年來,國內外多支研究團隊在此基礎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而在應用領域,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及其無耗散邊緣態,又將可能在未來被用於發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子學器件,解決一系列瓶頸問題。
過去的十年間,薛其坤和研究團隊對拓撲量子物理的探索從未停止,他們不斷嘗試提高觀測溫度、積極尋找新材料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同時將推動實驗成果進入應用領域作為目標,力求助力國家信息技術革新。
帶領團隊挑戰世界性科學難題
拓撲量子物理之外,薛其坤團隊近年來還瞄準高溫超導領域,探尋物質世界的奧秘。
超導和高溫超導領域同樣受到百餘年來數代物理學家的持續關注,其研究推動了人類對自然界特別是電阻傳輸方面規律的深刻理解,但也遺留有許多在物理學領域至今仍然懸而未決的世紀難題。
2012年,薛其坤帶領清華大學物理系研究團隊發現了單層鐵硒與鈦酸鍶襯底結合而衍生出的界面高溫超導。這一發現挑戰了主流共識,並在2021年發表論文進一步提出獨有創新觀點。在高溫超導機理研究中取得新的中國發現,是薛其坤和研究團隊下一步的科學目標。
近年來,薛其坤已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獲第三世界科學院物理獎、陳嘉庚科學獎、求是傑出科學家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章、菲列茲·倫敦紀念獎、北京市突出貢獻中關村獎和復旦-中植科學獎等獎勵與榮譽。
「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科技實力的持續壯大和基礎科學研究的長期深厚積累。這些榮譽,屬於團隊當中的每一位研究者,更屬於國家。」薛其坤堅信,我國會有越來越多引領國際發展的科學發現和成果湧現。他表示,自己將帶領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團隊繼續在拓撲量子物理、高溫超導領域深入開拓,挑戰世界性科學難題,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朝世界前沿不斷邁進。(深圳晚報記者 陳儀衡 本文由南科大供圖)
頂圖:薛其坤成為巴克利獎授獎70年以來首位中國國籍的獲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