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堡壘,以城市命名的美術館,更體現着一座城市的文化積澱與精神指向。作為深圳「新時代重大文化設施」中首個開工建設、首個完工的項目,深圳美術館(新館)將於11月6日正式開館,系列開館展也將於11月7日正式對公眾開放,這座與城市一同成長的美術館,即將邁入新的時代。
新館落地生根 彰顯全球區域文化中心魅力
深圳美術館是深圳最早的藝術品展覽機構,其前身深圳展覽館始建於1976年,佔地面積5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平方米。早期的深圳展覽館利用特區「文化窗口」和毗鄰港澳的優勢,積極推進海內外藝術交流。建館之初,吸引了吳冠中、陸儼少、蔣兆和等一大批國內知名藝術家在深圳舉辦展覽,成為當時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橋頭堡。1987年,深圳展覽館正式更名為深圳美術館,成為集展覽、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國際交流、文創產業於一體的現代化美術館和公共文化服務平台。
隨着深圳城市的快速發展,城市重心的轉移,深圳美術館原有展館已不敷使用,新館建設提上日程。2018年,深圳美術館(新館)被納入《深圳市加快推進重大文體設施建設規劃》,並於2023年9月28日開放試運行。全新亮相的深圳美術館(新館)位於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地處深圳市地理幾何中心、粵港澳大灣區東岸城市發展中軸,特殊的地理優勢,使得這座美術館天然擁有南聯北拓的輻射能力,肩負着進一步推動深圳成為全球區域文化中心城市的使命。
城市文化新地標 營造城市文化體驗新空間
作為全新的城市文化地標,深圳美術館(新館)由KSP尤根·恩格爾建築事務所與築博設計事務所共同設計,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展廳面積2萬平方米,半室外雕塑展場3900平方米,設置藝術展廳18個,配備典藏畫庫、學術報告廳、藝術圖書室、公教活動空間、藝術餐廳、文創商店以及地下停車場等多功能配套服務空間,其功能設置、設備配置、建築裝飾等標準均達到一流水平。致力於打造一個集美術展覽、藝術收藏、文化交流、人才培養和公共服務於一體的國際美術殿堂。
深圳美術館(新館)在展示空間、展示手段、藝術交流等方面均較原有展館有根本性改觀,可同時舉辦藏品陳列展、大型專題展等不同類型展覽,有效滿足不同觀眾的藝術需求。展館內的18個展廳各有特色。一樓展廳挑高13.9米,配備活動展板和可移動的液壓展牆,既可以合在一起舉辦大型展覽,也可以分成靈活的獨立空間。全館固定展線加活動展線長達2400米。二樓有3900平米的懸挑結構的半室外雕塑展場,具備舉辦大型雕塑、裝置類展覽的條件。三樓仿自然光的專業燈膜,可為觀眾提供欣賞藝術品的最佳環境。四樓專業的恆溫恆濕展櫃,可以展出博物館級藏品。此外,美術館還配備承重達到12噸的專業電梯等各類專業設備,滿足不同類型展覽的需求。
深圳美術館(新館)畫庫區總建築面積6200平方米,按照藏品材質類別主要劃分為8個分庫,同時配有藏品消毒室、裝裱室、修復室、拍攝室、研究觀摩室等專業技術用房。畫庫區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庫房總門採用進口專業典藏庫房門;全庫區覆蓋恆溫恆濕空調系統;庫房內按照藏品類別配置相應類型的專業智能典藏櫃架;畫庫除地面外五面均安裝調濕板,如遇突發斷電空調不可用情況,調濕板可以實現兩周時間保持恆濕狀態。畫庫還設置有電動智能管理系統,並定製開發庫房環境監測應用系統,可實現對庫房溫濕度、光照、紫外線、CO2、甲醛等環境指標實時監控、記錄和分析,支持環境異常預警,支持通過微信、短訊、電話、聲光等多種方式預警。
新建成的深圳美術館不僅是一家專業的藝術機構,同時也會打造一個立體的城市休閒空間,為市民提供生動的有藝術氛圍的文化場所。場館內的藝術圖書館、藝術書店、藝術衍生品店、志願者服務空間、餐飲配套,特殊人群服務等,將在開館之後陸續推出,持續拉近藝術與公眾距離,以藝術的方式激發城市活力。
作為城市中軸線上的文化新地標,9月28日新館開放試運行以來,各項設施運行平穩,新館迅速成為市民網紅打卡地,新館每日網上可預約1000個名額,國慶假期期間每日均約滿,在場館可承受的範圍內,我們採用了現場登記及現場臨時預約等方式,滿足現場未預約人員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參觀需求。截止目前,新館接待觀眾近4萬人次。並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上,引起一片打卡熱潮。
試運行期間,深圳美術館分別在一樓、三樓和四樓推出了開館展「在地與多元」版塊三個本土系列展覽,展現了深圳的文化、歷史以及深圳本土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成果。同時這三個展覽,每天的開放時間內,每個小時均有一場觀眾可免費參與的導覽服務。試運行以來,我們舉辦一場題為「審美的日常」的講座、3場策展人導覽、1場針對美術館新館建築設計的「光影之美」攝影工作坊以及1場中秋之夜「宋代點茶」美術館之夜,合計6場公教活動受到觀眾熱捧。在場館出口處,我們設置了留言牆、留言本及調查問卷二維碼,徵集觀眾對場館試運行期間的意見和建議,不少觀眾對新館建築設施點讚的同時,也期待能在此看到更多樣、更高端的藝術展覽。
展覽規模空前 經典與先鋒薈萃
全新的深圳美術館擁有寬廣的視角與先鋒的姿態,將帶來多元的思想與藝術,在激活本土藝術生態的同時,也設起連通世界的橋樑。深圳美術館(新館)以「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時代、面向未來」作為新的學術方向,通過高品質活動凸顯深圳美術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交相輝映、灣區精神與人文風貌相得益彰的主要特點。結合深圳美術館(新館)定位,不斷涵養城市品質,提升城市影響力,服務大眾美育,打造大灣區文化高地,推動深圳市高質量發展。
基於這樣的理念,深圳美術館(新館)在自身新的學術定位的基礎上,從「新傳統」的構建出發,推出八大開館展覽,集中呈現跨越古今中外的近千件經典藝術作品。本次開館展覽由著名藝術評論家、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擔任總策展,王晨、皮道堅、邱志傑、吳洪亮、李軍、陳湘波、覃京俠、游江等專家學者組成執行策展團隊,將為灣區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藝術盛宴。
開館展分為「在地與多元」、 「跨越與對話」兩個部分,通過專題展、名家邀請展、自主策劃品牌展等8個展覽與1個國際論壇活動,將深圳美術館的全新定位和學術方向有機地串聯在一起,用作品展現出一個聯結多元感官、具有先鋒性且啟發思考的鮮活的「世界藝術史」。
第一部分「在地與多元」將通過「欣欣生意——深圳美術館館藏精品及文獻特展」、「影像時空——深圳美術館館藏影像藝術作品展」、「回望·先行——深圳美術45年專題陳列展」、「墨韻華光——從嶺南畫派到大灣區當代水墨展」(該展將於2014年1月9日推出)、「好夢無由——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五個展覽,展出豐富的館藏作品、文獻和史料,全面梳理深圳美術發展脈絡,解讀並揭示嶺南藝術的獨特意蘊和深刻內涵,釐清深圳美術在中國近代美術史的地位和作用,解答深圳美術「從哪裏來」,挖掘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發展的共鳴點,增強民眾對於城市人文發展的認同感。同時,展覽將呈現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所目睹的時代巨變、觀念更新和藝術成就。彰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形成的自身城市精神和文化,「講述」展覽背後所蘊藏的時代精神。
第二部分「跨越與對話」通過 「印象新生——法國諾曼第油畫寫生與影像展」、「互生景觀——藝術科技展法國奧普萊獎深圳首展」、「鹽田千春:顫動的靈魂」、「美美與共」藝術科技雅集暨第十一屆深圳美術館論壇」,向世界展現「到哪裏去」,即在新時期面對自身文化的特性而開展的一系列具有探索和創新意義的藝術活動。一方面,從全球史觀下,將中外藝術放到整個人類歷史之中進行研究和展覽策劃,展現中外藝術之間的聯繫、交流和影響,通過一系列精品佳作,呈現當今世界最為前沿的藝術探索和創作成果;另一方面,結合深圳城市特點,基於科技創新優勢,以「藝術+科技」作為展示、研究、教育、交流的主要方向,突出深圳藝術在中國美術史前沿地位,同時彰顯深圳美術館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世界藝術的重要作用,譜寫新時代藝術發展新篇章。
11月6日上午舉行的深圳美術館(新館)開館儀式,將邀請來自中、法、韓、泰等多國的文化機構、藝術精英、科技代表,包括法國駐廣州總領事館、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諾曼第繪畫收藏協會、多維爾方濟各會博物館、曼谷雙年展主委會、奧普萊獎、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等代表,共同見證本次藝術與科技交相輝映的文化盛宴。
文化傳播高地 藝術科技美美與共
基於深圳美術館新的學術方向,新館開館當天,深圳美術館將首次推出「美美與共」藝術科技雅集暨第十一屆深圳美術館論壇。
「深圳美術館論壇」是深圳美術館的常設性批評理論研討會,經過前十屆的成功舉辦,已經形成了廣泛影響,成為深圳美術館的學術品牌。在新館開館之際,深圳美術館論壇也將換代升級,第十一屆論壇與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合作,舉辦「美美與共」藝術科技雅集。
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藝術與科技的關係越來越密不可分。在當前社會中AIGC技術已成為熱門話題,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創作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當代藝術家如何堅守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新精神,美術館如何應對當下繪畫技術的迭代和藝術理論的創新,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
作為中國的科創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創新龍頭,深圳始終在科技創新道路上加速前進,其成果與發展前景令世界矚目。深圳美術館也將以「藝術+科技」為支點,力爭成為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藝術與科技緊密交叉融合成果的高地。
此次論壇將以「美美與共」為題探討科技之美與人文之光如何結合發展,就中華之美與世界之美的互鑒關係展開深度思想碰撞。諾曼第繪畫協會藝術總監阿蘭·達皮耶,法國藝術家莫里斯·貝納永,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宋洋洋等專家學者與英特爾、騰訊等世界頂級科技公司代表,將從各自的專業背景出發,就科技如何改變藝術、科技賦能藝術創作、數字時代的文化發展與產業創新等主題,展開深入闡釋。
下午兩場的高峰對話分別由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傑和北京師範大學未來設計學院院長高鵬主持,曼谷雙年展主委會主席阿披南.珀西亞那達,多維爾方濟各會博物館館長安妮·瑪黛-瓦什,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澳門大學講席教授、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等業內專家濟濟一堂,將圍繞藝術與科技話題,展開多維度探討,共商科技推動當下人文藝術發展的未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天的論壇上還將舉行法國奧普萊獎與深圳美術館的簽署合作備忘錄。法國奧普萊獎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藝術科技獎項之一。此次奧普萊獎展覽在深圳展出,將為深圳秉持藝術科技的理念,在深圳美術領域打造藝術科技新高地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展覽期間,深圳美術館還將推出系列相關公教活動,為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藝術品提供幫助。11月7日深圳美術館將舉辦兩場相關講座,分別是由北京畫院美術館負責人薛良主講的「知己有恩——齊白石的師友圈」和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李軍主講的「印象新生——在《日出·印象》的另一面」,屆時講座將面向公眾開放,觀眾可通過深圳美術館公號等官方渠道,提前鎖定講座席位。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新館正式開館之後,每天開放6000個預約參觀名額,市民可通過官方公眾號預約參觀。前往新館參加活動、參觀展覽的觀眾,可乘坐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到達,綠色出行。(地鐵4號線、6號線紅山站A1出口,步行約300米)(記者 黃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