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5日,中國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宣布,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一年來,國家林草局和深圳市政府積極謀劃、協同合作,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國際紅樹林中心籌建任務,努力在促進紅樹林知識共享與科研合作,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技術交流,發展紅樹林自然教育體系和公共服務,提高紅樹林保護修復及合理利用能力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建立完善籌建工作機構機制
據悉,國家林草局和深圳市政府聯合成立國際紅樹林中心(深圳)籌建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國際協調組、綜合保障組和專家委員會,按照分工分別承擔具體籌建任務。《國際紅樹林中心(深圳)籌建工作方案》印發實施,明確了中心的名稱、定位、目標任務、工作領域、管理與運行機制、資金保障等內容。組織擬定《國際紅樹林中心(深圳)框架文件》,明確區域範圍、資金機制、與其他紅樹林保護機制合作等內容,提交《濕地公約》大會審議。
積極開展紅樹林保護國際交流合作
今年5月和7月,紅樹林保護合作國際研討會、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先後在深圳舉辦。論壇期間,設立了國際紅樹林保護專項基金,募集資金將用於資助並開展紅樹林保護國際合作、科學研究、生態修復等項目。
國際紅樹林保護高級別論壇期間,中方牽頭成立了由27個國家組成的「國際紅樹林中心之友」小組,並通過了支持中心建設的《共同聲明》,倡導各國政府將紅樹林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納入國家規劃,共同探索可持續的籌資機制,在知識共享、科學研究、技術交流培訓試點項目等領域開展合作。
今年9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濕地公約》常委會第62次全體會議上,全體會議通過中方提交的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區域動議決議草案,標誌着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
深圳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突顯
按照2021年12月調查結果,深圳(不含深汕合作區)紅樹林面積296.18公頃。近十年來,全市紅樹林面積增長了120.48公頃,增長率為68.57%,主要分布在福田紅樹林保護區、深圳河口、海上田園、新大河、東涌等地。
據了解,深圳灣濱海紅樹林濕地通過人工種植紅樹林、清理外來種、營造鳥類棲息灘涂等措施,恢復本土紅樹植物,形成人工灘涂。該項目獲得自然資源部「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十大修復案例以及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同時,2020年以來對深圳河入海口的海桑屬植物進行清理,有效遏制海桑屬植物持續擴散,降低防洪壓力,減少對周邊區域鄉土紅樹林的影響,恢復深圳河入海口處適宜候鳥棲息的灘涂生境,區域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得到了明顯提升。
根據廣東省相關工作要求,深圳印發實施《深圳市紅樹林保護修復行動計劃(2021-2025 年)》,明確了營造修復紅樹林地區域,提出深圳紅樹林保護修復總體布局,細化分解了紅樹林營造和修復任務,有效推進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深圳已完成紅樹林營造12.73公頃、修復18.41公頃,分別占省下達任務17公頃和34公頃的74.88%和54.15%。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市現有紅樹林分布區域已劃定為自然保護地共8處,包括自然保護區2個、濕地公園6個。在這些保護地中,紅樹林面積185.30公頃,佔全市紅樹林的62.56%。
持續打造城市生態名片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下一階段,將在國家林草局統籌指導下,加快完成中心審批、註冊手續,籌備舉辦中心成立大會,高標準高水平建設「國際紅樹林中心」,建立開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紅樹林和濱海藍碳生態系統國際合作機制,推動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利用的國際合作和聯合行動,努力打造新的「城市生態名片」。預計於2024年上半年,完成《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1-2035)》編制,明確濕地和紅樹林資源保護理念、原則以及發展策略,確定保護空間格局,做好頂層設計,為後續濕地保護及紅樹林保護修復和合理利用提供專業科學指引。
此外,將同步推進濕地保護立法,實施濕地保護小區和小微濕地建設,協調城市空間濕地保護與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濕地的遊憩和科普教育價值需求;持續推進河湖(庫)濕地水環境質量提升,恢復及改善主要淡水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力爭2035年前,深圳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濕地面積總量保持穩定,濱海濕地生態狀況有效改善,建成區濕地生態空間品質得到優化,建成「國際濕地城市」。(記者 楊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