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誠
儘管經濟增長存在波動性,而隨着人均收入增加,香港經濟平均實際增長上世紀70年代比80年代快,80年代又比90年代快。香港1997年GDP為1.37萬億港元,2022年為2.83萬億。25年間,年均名義增長2.9%;若減去通脹,GDP年均實際增長可能介乎1%上下。不久前,港府下調全年本地GDP增長預測至3.2%。陳茂波出席APEC財長會議和峰會後稱,與會代表普遍認為全球經濟明年增長比今年慢,下行風險高。整體來看,今明年香港經濟表現穩字先行。
由於期望香港經濟保持昔日高增長水平並不現實,故不宜以上世紀經濟高速發展年代的平均增長率為標準,而應基於3%上下的趨勢,當然也可略為調高,作為政府跨周期的實際增長目標參考。不追求經濟在個別年份過快增長的好處是減少經濟波動性和延長增長周期。
港府可適時採取逆周期宏觀經濟政策來維持經濟平穩發展。例如,當估計當年經濟增長低於1%,可發放消費券;而當經濟增長大於4%,就不一定需要那麼做了,甚至可以適度收緊銀根。而經濟增長預期越能反映趨勢,財政預算和收支出現連續多年赤字的可能性也越低。以目前香港的經濟態勢,即使經濟收縮,也不應過度追求V型反彈,因為強力反彈本身也可能導致新一輪的收縮。
逆周期措施
港府近來大規模引進專才;從規模來看,那也是引入勞動力的一種方式。大量專業勞工或高端人才進入香港,有利發展經濟。若香港工資低於深圳,香港會較難吸引外地勞動力。而現實中,工資收入較高的香港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快於鄰近的深圳卻不容易,那會形成香港短期內經濟增速的天花板。同時,只有在受僱情況下,勞動力的增加才可能提高產出,若其他要素投入不變,僅僅引進勞動力對香港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當然,這次與過去的操作不同,一是規模較大,二是港府希望通過引進高端人才來港促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多元化。但由於引入勞動力的數量不是基於香港經濟增長速度來制定的,實際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根據《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港府2027年前會啟動收地程序,2032年前會分別完成平整土地和落成新增住宅單位各四成。未來約10年時間,香港會進入大規模基建時期,有力促進經濟增長。及後,香港還可能發展高增值製造業,為經濟注入新的動力,經濟發展也可能不按過去25年的軌跡,並以較高速度增長。但現在,或在未來兩三年,香港並沒進入大規模基建階段,經濟發展的條件與過去25年不會有實質性區別,GDP應大抵按原趨勢增長。北部都會區基建開展和新產業在香港出現後,希望經濟能出現較快增長,對未來的預期也會變得更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