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南翔:古樹·古村·古祠堂

南翔:古樹·古村·古祠堂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1-11 15:37:04 來源:香港商報網

    我自高考恢復上大學,離開故土宜春,之後在南昌及深圳兩城讀書、工作與生活凡40多年,很少返回;卻常常在暑假期間,與老友及學生驅車去宜豐——這是宜春下屬的一個山區小縣,因「炎涼適宜、物阜民豐」而得名。宜豐是中國竹子之鄉,漫山皆翠,活立竹蓄積量1.26億根,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以前去宜豐,主要是感受大自然的美麗;此次到宜豐,則領略了古樹、古村和古祠堂的盎然古意。

    古樹

    宜豐國土總面積1935平方千米,與深圳的1997平方千米在伯仲之間,當地人口只有30萬,森林覆蓋率卻高達71.9%。在宜豐行走,處處可見幾人牽手環抱才能合圍的大樹,尤以樟樹居多。

    在距離縣城二十分鐘車程的潭山,幾十棵數百年高齡的參天古樹,集中在洑溪村的一條古堤上。這裏早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便形成一個炊煙裊裊、耕讀傳家的村落,現有千余人口。

    洑溪村外圍築有一條高3米、寬3米的石頭古堤,環抱村落。誰也說不清這條古堤到底高壽幾何,卻肯定與村莊共度了一千多個春秋。古堤歷史上曾有800米,現存480米,從空中鳥瞰呈一條飛龍狀。石砌古堤作用有二,一是抵禦洪水,潭山是一個小盆地,四面環山,植被豐富、雨水充沛,年降雨量達1842mm,汛期降雨量高達850-900mm,集中降雨時,不僅附近的耶溪河水勢陡漲,山洪也來得疾如迅雷。修此堤能防止洪水漫灌。有專家說此千年古堤應是中國最古老的村級防洪堤之一。作用二是調節風水。據記載,大量種樹之後,防風固土,涵養田地的水分及養分;收成好,不愁吃穿,瓜瓞綿綿,人丁興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上來古堤,便被迎面而來各種名貴古樹所震撼,或同根並立,相互依偎,取名「連理樟」;或疤癤突兀,招人愛撫,名之「熊貓樟」。根系遍布,蜿蜒如畫者有之;曲枝遒勁、婀娜起舞者有之;綠葉如瀉、窸窣作響者有之。楠木、樟樹、羅漢松、柏樹、國槐等各類名貴古樹共82棵,其中樹齡達800年以上的樟樹和楠木就各有13棵。圍徑最大的有3.2米、直徑1米。

    在我的記憶裏,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樟木製作的各種家具,頗為當地人所喜。蓋因取材容易,且樟木有一股特殊的香氣,驅蟲避疫。我1978年高考上榜,伴隨去江西大學讀書的唯一耐久用品,便是那只一臂長短的黃色樟木箱,開箱之後,散發出一種經久不散的淡淡的香味。

    楠木有國木之譽,屬於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為珍貴樹種,自不待言。楠木達34種之多,眼前所見,多為閩楠,材質致密堅韌、芳香耐久,乃上等的建築和家具材料。陪同講解的小鐘告訴我,人們常說的金絲楠,是一種泛稱,並非有一種楠木叫金絲楠樹。楠木中常見的樹種有楨楠、閩楠 、白楠 、紫楠 、香楠、潤楠等,只要顯現金絲明顯的楠木,均可確定為金絲楠木。我好奇的是,經歷過幾個乃至上十個世紀的風雨雷電、動亂頻仍,何以這麽多古樹還能安然無恙?小鐘笑道,這得益於村民們世代相傳的強烈的守護意識。很多年以前便有一個民俗:但凡有損古樹者,罰他請戲班子在村裏搭臺,連演三天大戲。是為昭告,也為懲戒。

    邊走邊看邊談,最令人仰視的是堤壩路口,一棵存活了千年以上的羅漢松,老幹佝僂,形容蒼邁,壽者尊。站在這棵閱盡人世滄桑的古樹面前,讓人低徊、感嘆,不覺間萬千煩惱隨風飄逝。

圖2:天寶古村雪景  王慧巧攝(1).jpg

天寶古村雪景(王慧巧 攝)

    古村

    宜豐的古村,以天寶古村歷史最為悠久,迄今有1800多年的承載,此乃江右民系——贛民系聚居的古村,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70多棟,古石板路7375米,古巷43條,長1490米古城墻一座,還有遍布村落的古井36眼。天寶古村的明清建築分宗祠、亭閣、畫錦堂、觀音堂、官廳、民居、石碑坊、寶塔、庵觀寺廟等十大類。規劃布局強調「依山造屋、傍水結林」的風水理念;建築造型前後數進,高低錯落,空間敞亮,布局嚴謹;民俗風情則以「冊立門」、「耕讀文化」為倡導。該村已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民族優秀建築文化魅力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2010年還入選了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小城鎮展區展覽。

    在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落,我看到有一座墻面斑駁、帶有拱券回廊的兩層西式建築物,原來此為一所老校——培根職業學校的舊址。該校始建於民國八年(1919年),為江西省第一所現代職業學校。培根職業學校創辦初年,聘請的是天寶名宿、留日學者劉天衢(民國時期曾任駐外大使的劉師舜之父)擔任校長,當時便有職業教員10余人。重視職業教育,且中西教材打通,百年之前在這麽偏遠的鄉村能見到一所現代職校的樣貌,真是令人眼前一亮。

    隨後所到的潭山古村,陪同講解的是一位當地的文化達人老李。

    老李帶我走進一條老街,他告訴我,去年春開始,他居家寫作一本《漫話潭山老街》,源自童年在此居住十年的鄉愁。他爬羅剔抉、尋訪踏勘,為古村老街的的本來面目,做了很有價值的梳理。

    我們腳下是千百年來不曾改變的青石板路,中間一條深深的車轍,是歲月深處一輛輛獨輪車留下的吻痕。我想起兒時在宜春彬江度過,每逢趕集,十裏八鄉的老表,要麽挑著籮筐,要麽推著獨輪車——很遠都能聽到獨輪車吱扭吱扭的叫聲。籮筐裏裝著谷米或菜蔬,獨輪車兩邊則各綁縛一頭小豬崽。豬崽的叫聲,與獨輪車的叫聲相呼應,單調而悠長。

    眼前的老街還保留了一些老店的面貌,店面是需要「上門板」的。亦即門框上面各有一條凹槽,開店時端起一塊塊門板依次卸下來,閉店時再端起一塊塊門板依次裝上去。理發店上面一個繁體的「髪」字豁然在目,鐵匠鋪前見到幾把生銹的鋤頭,當年做豬崽交易的一塊坪地,繚繞著若有若無的歡快聲響……古村依舊在,老街卻已寥落。墻面上可見各個不同年代留下的標語口號,宛若一部濃縮或簡寫版的歷史教科書。

    在一處敞放的人家,我看見一位戴眼鏡的60出頭的男子正在做木工活兒,邊上放著幾只木甑,件件都有一摟多粗。一問才知,這是附近村民訂製的甑桶,用於釀酒時蒸飯。天寶、潭山一帶,素有做米酒的傳統,「天寶羅酒」是省級非遺項目,該項目傳承人況青雲已經85歲了,談起做酒的經歷,依然眉飛色舞。

    自街口的奕公井——一口四季不涸、清冽甘甜的老井順南行走約70米,到一處小巷。老李告訴我,古村老街的老人,都沒聽聞過此巷的名稱,只能稱為「無名巷」。有意思的是,北側老墻上嵌入的界碑,上書「熊界」二字;南側老墻的下面,則銘有「謙公」字跡。經他指點,我果然發現不一樣的標記。他指陳:這說明,一邊是鹽步熊家營造,一邊是下廟劉家營造。無名巷是兩大姓氏的分界線,由熊劉兩族共有,數百年來,各營其業,和衷共濟。故而這條小巷既不能稱熊家巷,也不能稱劉家巷,只能以無名巷存世。

    由此可見,生活在此地先民的坦然、和融與智慧。

圖3:天寶古村祠堂開展“拋繡球,選才郎”民俗活動.jpg

天寶古村祠堂開展「拋繡球,選才郎」民俗活動

    古祠堂

    我曾在廣東南雄的珠璣巷,感受過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的遷徙流變,根深葉茂。也曾到潮汕地區,感受到此地以宗祠為中心,各式民居如開枝散葉,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築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百鳳朝陽」「四點金」「五間過」「駟馬拖車」「百鳥朝凰」等異彩紛呈的建築風格。

    這次到宜豐,贛西的古祠堂為我打開的是一本新的建築圖冊。天寶鄉的劉氏宗祠、昭公祠、進士第,皆歷史悠久、可圈可點。劉氏宗祠始建最早,可惜後來毀於大火,只剩一座門樓,一嘆!昭公祠,始建於明萬歷十二年(1585年), 又名四季公祠,昭公名季昭,乃墨莊始祖劉式的六代玄孫。季昭有兄弟四個,季銘、季昭、季華和季榮,名字中均得一個季字,故而祠堂又叫四季公祠。整個建築一氣呵成,氣勢雄偉,總建築面積達千余平方米,是天寶現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築,有「江南民居建築的傑作」之美譽。

    潭山的吳氏宗祠始建於宋末元初,迄今近900年,歷朝歷代經過多次維修,現保存大致完好。祠堂上下三棟,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大門口呈八字形,有六方石屋柱一對,其上各有雕花梁托。大門前左右各有石獅一尊,為明天啟七年雕刻,如今安放在縣城南屏公園嶽王廟門前。大門左右各有石鼓一面,為明代天啟年間石刻。中廳和下廳之間是一個很大的天井,約100平方米,內裏方石鋪地;天井左右各有陶瓷大缸一口,此為明初古物。中廳面闊七間,廳內屋柱均為楠木支撐。中廳中門上方高懸「敦睦」二字牌匾一塊,系崇禎為吳甘來親賜。吳甘來乃崇禎元年進士,刑部、吏部、兵部、戶部給事中,資政大夫,正二品。

    我們走進吳氏宗祠之時,木香裊裊,錘聲叮當,工人們正在修繕建築。雖然低矮處的石雕年深月久,有一些損壞,高高穹頂上的木雕則依然格式分明,完整無缺。問及領工者,修繕能否達標?答曰,木工雖然是本地人,但做工老到,且有外地請來的古建監督,能夠做到整舊如舊。

    吳氏一族,人才輩出,自宋以降,出過進士36人,貢士4人,舉人20人。

    如果說古人建構祠堂的動機之一,是為了家族之功名播揚;當下的修建,則更多的是為了賡續文化的脈絡,讓無論行走到何方的後人,都有一處能夠憑依的根系與可以慰藉的鄉思。

    作家簡介:

    南翔,兩岸三地作協理事長,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創一級。在國內多種文學期刊發表數百篇作品,小說五度登上中國小說排行榜,多次為《新華文摘》《小說月報》《讀者》等雜誌轉載,收入各種文學年選。作品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北京文學獎、上海文學獎、魯迅文藝獎、「花地」文學短篇小說金獎、林斤瀾短篇小說獎、湖南芙蓉文學雙年榜(獎)等,部分作品譯介為俄文、韓文、英文、日文、蒙文、匈牙利文等。代表作有《南方的愛》《大學軼事》《前塵:民國遺事》《綠皮車》《抄家》《伯爵貓》《手上春秋——中國手藝人》等。

頂圖:南翔

責任編輯:林梓琦 南翔:古樹·古村·古祠堂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