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AI翻譯能否消除跨語言交流障礙?——專訪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彬

AI翻譯能否消除跨語言交流障礙?——專訪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彬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3-08 10:50:01 來源:中新社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深刻影響著翻譯及語言服務行業。以訊飛星火、ChatGPT、文心一言等為代表的大模型平台如雨後春般湧現,加速迭代升級,讓傳統翻譯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也對跨文化交流、國際信息傳播產生直接影響。

 如何利用AI技術打破跨語言溝通困局?怎樣實現AI翻譯和人工翻譯的優勢互補?AI翻譯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哪些助力?圍繞上述問題,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彬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當下流行的AI翻譯工具呈現怎樣的特點?主要應用於哪些場景?

 徐彬:目前,AI翻譯工具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因循傳統機器翻譯研究路徑開發出的機器翻譯引擎,包括百度、有道、谷歌等。這類引擎從2016年起陸續採用神經機器翻譯技術,在譯文語言的流暢性、可讀性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另一種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語言模型所「湧現」出來的AI智能翻譯工具。大語言模型是一種深度學習算法,通過學習處理海量的數據集,獲取相關知識,「練就」生成文本和其他內容的能力,這其中包括翻譯能力。

 與人工翻譯相比,AI翻譯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語種多。不論是傳統機器翻譯,還是大語言模型,研發的技術路徑雖不同,但都具有多語言能力,支持數十種甚至上百種語言互譯。相比之下,人工譯者往往只能勝任母語和一種外語的互譯,極少數人能在母語和兩三種外語之間嫻熟翻譯。

 二是速度快。與人工相比,機器翻譯的最大優勢是速度快,尤其是百度翻譯、谷歌翻譯等傳統機器翻譯引擎,幾十萬字的文稿往往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大模型的翻譯速度略慢,但速度也遠遠超過人工翻譯。

 三是知識積累和功能迭代快。機器翻譯的研發者會根據實際應用情況,不斷改進和更新機器翻譯引擎的知識內容,進行功能迭代。

 四是存在不確定性。AI翻譯具備不少優勢,也存在劣勢。一個主要缺點是「理解力」存疑,會因為認知盲區而造成誤譯。

 近年來,經常有誤譯順利通過人工審閱,矇混過關,進入新聞或其他文本中。比如,有新聞曾報道在新西蘭槍擊案現場,槍手腿上「綁著許多本雜誌」,其實原報道中的「magazines」並不是指「雜誌」,而是半自動步槍的「彈夾」。

 另外,AI翻譯工具也不能主動識別文本本身存在的缺陷,更無法做好雙關、對仗、藏頭(詩)等修辭格的翻譯。

 結合上述對AI翻譯優勢和劣勢的討論,可以發現,AI翻譯的應用場景有兩種:參考性的大規模文本翻譯、技術文檔的輔助性翻譯。

 中新社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AI翻譯的準確度如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徐彬:從機器翻譯研發的歷史來看,目前AI翻譯的準確度總體上已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實際應用起來,會發現它只是扮演了「好助理」的角色,無法獨立完成翻譯工作。

 我親身經歷過一件事。2023年初,有一家出版社看到以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火了,具備非常好的翻譯能力,就組建了一個AI智能翻譯工作室,希望採用以ChatGPT為主、人工為輔的模式,把引進的圖書完全交給ChatGPT翻譯,產生的譯文再由人工翻譯編輯。一本20萬字左右的書,只給人工10天左右時間進行審閱潤色,在此過程中盡量不看原文,以最快的速度出版發行。

 我聽到這個消息,就在電腦上試了試,結論是「這種翻譯模式完全不現實」。

 討論人工智能的翻譯水平時,如果不做全面深入的評價,而僅僅拿一些隨機的句子、段落做試驗,可能會感覺它做得不錯。但問題在於,圖書翻譯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複雜工程,而ChatGPT的表現會「忽高忽低」,甚至會在譯文中「埋雷」。

 這些錯誤並沒有規律可循,如此一來,隱藏在20萬字書稿中的差錯數量,是個很可怕的數字。要鑑別並修正這些錯誤,仍需高水平乃至專家級的譯者,去全面徹底地讀懂原文,認真地逐句進行對比審校。

 從這一點看,即便是藉助ChatGPT等智能翻譯工具,譯者的腦力勞動並沒有減輕太多。正因為此,目前這個項目推進得不順利,出版社仍需按照傳統的流程招募譯者,嚴格遵循三審三校的翻譯出版流程。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即便是簡單的文本,有時候ChatGPT也無法應對。現在很多海外引進的管理類、勵志類圖書,原文寫作質量並不高,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和編輯需要進行大量潤色、修正工作。做這些事情時,還需要考慮預期讀者的需求等,是一個很難「拿捏」的事情。

 總體而言,目前AI翻譯能在有限的個例中,給人「驚」的感覺。但是對於綜合性強的圖書翻譯工作還難以勝任,準確率達不到圖書出版的要求,更難說「信達雅」。

 中新社記者:當AI翻譯技術逐漸普及化,是否意味着人類進入無障礙交流時代?

 徐彬:對於一般性的溝通交流,AI翻譯目前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在某些專業領域也是如此。因為在這些場合,即使AI翻譯可能出錯,但多數情況下並不影響溝通雙方了解大意。同時,通過「旁敲側擊」「換言之」等技巧,使用AI技術的人可以讓AI避免錯誤。

 但這與無障礙交流還是有區別的。在可預見的未來,AI翻譯技術普及後,也並不意味着人類將立即無縫 接地進入無障礙交流的時代。

 我的這一認識來自於個人的切身體驗。2019年夏天,我前往奧地利、德國等德語國家,儘管上大學時學過德語,但一直沒有真正在生活中使用過,那一次想親自嘗試。記得在奧地利一家旅館裡,我在吧檯點了一杯啤酒,正好老闆有個朋友過來,就坐在一起聊了半個多小時。雖然起初有一些詞想不起來,但還能磕磕絆絆地表達大體的意思。

 事後,我想如果我是一個拿着翻譯機的遊客,點啤酒和付款肯定沒問題,但對方估計沒有任何興趣去跟一個拿着翻譯機的人閒談——機器翻譯的轉換過程、等待所帶來的滯後感,會讓談話變得非常僵硬,完全無法獲得人與人交流的美妙體驗。

 事實也的確如此。2023年夏天我去日本,幾乎一句日語也不會說,在日本所有的交流都是藉助手機上的翻譯APP,坐哪趟車、如何去某處等,完全沒有跟陌生人「閒談」的機會。

 總之,有了AI翻譯,我們確實能跨越語言障礙,進行一些以必要信息傳遞為主的交流,但這種交流是機械的、生硬的,很難成為朋友之間那種閒適的交談。人與人之間缺乏閒適的交談,就很難產生真正的情感;缺乏情感,也就很難建立更深入的關係。

 中新社記者:從國際傳播的角度看,AI翻譯技術將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怎樣的助力?

 徐彬:從國際傳播的角度看,AI翻譯可以幫助不懂中文的外國人自主地了解中國文化,幫助他們搜索並鎖定所需要的內容。以前,即便是這樣的工作,也由人工來做,效率低且成本太高。

 現在有了AI翻譯,任何人都可以藉助這樣的工具去主動探索另一種語言中的文化和科技內容,在大體確定感興趣的內容之後,再尋求專業的翻譯服務,獲取更準確的信息。藉助AI翻譯工具,更多外國人能以更廣泛的視野,更加主動地觀察中國文化,並主動選擇自己希望了解的中國文化內容。

 此外,AI翻譯技術可以輔助高水平譯員,使人工翻譯變得效率更高,提高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效率,解決「走出去」過程中存在的翻譯瓶頸問題。

 從專業翻譯的角度看,AI翻譯還能幫助人工譯員改善中國文化外譯項目的完成效果。因為在翻譯實踐中,通過使用AI技術以及專門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可以提高翻譯效率,同時保證譯文質量。如果能藉助優質的語料資源進行專門的訓練,AI口譯將為中國文化外譯提供更精準的輔助。(中新社記者 趙曉

責任編輯:程向明 AI翻譯能否消除跨語言交流障礙?——專訪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翻譯技術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徐彬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