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有片丨金庸百年誕辰 查大俠與商報七十載情深

有片丨金庸百年誕辰 查大俠與商報七十載情深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4-03-10 08:45:53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今天是香港著名文學家金庸誕辰百周年的日子。原名查良鏞的金庸,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海寧,1955年發表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隨即在社會掀起一陣追看熱潮。金庸與《香港商報》淵源甚深,上世紀五十年代曾在本報連載《碧血劍》與《射鵰英雄傳》兩部名著;及至九十年代,金庸復將代表作《神鵰俠侶》的漫畫版在商報作全球性首刊,足見「查大俠」與本報情誼深厚。

1.png

金庸出生於1924年3月10日。 新華社圖片 

1996年,金庸名作《神鵰俠侶》推出漫畫版,並授權在《香港商報》作全球性首刊。漫畫本是黑白,本報找專人上色,每天以兩大版彩色製作以饗讀者。記者 俊熙攝

上世紀五十年代,梁羽生為香港《新晚報》撰寫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從而開啟一股新派武俠小說浪潮。1955年,在《新晚報》任編輯的查良鏞開始以筆名「金庸」在該報刊載《書劍恩仇錄》,同樣大受讀者歡迎。在《香港商報》時任總編輯張學孔力邀之下,金庸答應為本報撰寫另一篇武俠小說《碧血劍》,令當年報業界掀起一場紙上武俠風雲。

1.png

1956年1月1日,金庸的《碧血劍》在《香港商報》首天連載。記者 俊熙攝 

金庸的《碧血劍》在《香港商報》由1956年1月1日連載至12月31日,這個「一整年」的刊載期原來事先由編輯與金庸商議好,當時因應報紙改版,編輯請金庸盡量配合,如連載中的故事尚未完結,在年底也要提早收尾;若故事早可結束,亦要拖到改版那日。多年後,金庸曾在新版《碧血劍》的後記寫道︰「《碧血劍》曾作了兩次頗大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的篇幅。修訂的心力,在這部書上付出最多。」

商報連載《射鵰》862天

1.png

1957年1月1日《香港商報》開始連載《射鵰英雄傳》,一刊就是兩年多。記者 俊熙攝

1957年1月1日,金庸再為本報撰寫一代經典《射鵰英雄傳》,今次連載期沒有時限,《射鵰》全書在商報一共連載了862天,至1959年5月19日刊載完畢。《射鵰》被譽為是金庸的成名作、代表作。書中用字雅俗共賞,在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均大受歡迎。最始料不到的是《射鵰》之風席捲至台灣,以致當年不少台灣報販託人來港訂購《香港商報》。當年《香港商報》每天印刷發行到市面,讀者搶先翻閱的就是刊載小說的副刊版;市民街談巷議的話題,多半與小說中人及情節有關。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互聯網的年代,有與商報員工熟稔的金庸迷,更專程走到報社的排字房,不理會文字是倒排的,也要先睹為快,可見着迷程度。

《射鵰》影響力遍及東南亞

金庸與《射鵰》的影響力更輻射至東南亞各地,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的華僑中文報章均競相轉載。當年,曼谷每一家中文報章都轉載《射鵰》,有僑報為搶先登出小說,特邀《香港商報》的字房工友打報紙「小樣」速寄到當地。到了小說情節的緊要關頭,有外地報館為了搶先,不再坐等本報寄出的「小樣」,而是利用地下電台設備,通過電報來報道香港當天作品的內容,以滿足外地讀者迫不及待的渴望。及後金庸與東南亞僑報締約,讓他們與《香港商報》同步刊登,豐厚的稿費收入,為他帶來了「第一桶金」,促使他後來興起創辦《明報》的念頭。

與本報編輯情誼深厚

在商報連載《射鵰英雄傳》的兩年半期間,金庸由《新晚報》副刊編輯,轉職到電影公司擔任編劇和導演,縱兼顧事情繁多,仍天天交稿,惟小說裏有些情節開展得未盡完善,他本人並不很滿意。因此,從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冠名《金庸作品集》「新版」或「修訂版」。金庸在《射鵰英雄傳》修訂本的後記寫道:「回想十多年前《香港商報》副刊編輯李沙威兄對這篇小說的愛護和鼓勵的殷殷情意,而他今日已不在人世,不能讓我將這修訂本的第一冊書親手送給他,再想到他那親切的笑容和微帶口吃的談吐,心頭甚感辛酸!」李沙威是《香港商報》創報社務委員,主要負責副刊編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報業人士都認識他和敬重他。

金庸在1959年創辦《明報》,同年他在本報連載《射鵰》最後一篇的結尾刊出小啟事:「我和商報同仁以及商報的讀者們交情已不算淺,本來應該續撰新作,只因最近我其他的事務比較忙碌,實在抽不出時間,只好與各位讀者暫別,將來一俟有暇,當再在本報與各位相見。」「查大俠」並沒有食言,1996年他的名作《神鵰俠侶》推出漫畫版,相隔40年後授權在《香港商報》作全球性首刊,金庸特寫下:「《神鵰俠侶》之前傳《射鵰英雄傳》於《香港商報》首刊至今將四十年矣。」漫畫本是黑白色,本報找專人上色,每天以兩大版彩色製作,成為一時佳話。

1.png

1996年,金庸(中)為《香港商報》題字,並與本報時任社長李祖澤(左)及原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右)合影。資料圖片

金庸與《香港商報》結緣七十載,他的武俠小說亦在過去七十年對香港流行文化發展有着巨大的貢獻。金庸自1955年在《新晚報》發表《書劍恩仇錄》,至1972年完成《鹿鼎記》後封筆,總共寫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讀者遍及全球,贏得「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的稱讚,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武俠小說作家。(記者:俊熙)

1.png

2023年深圳文博會,《香港商報》特別策劃了「走進頭版」打卡布景,以及金庸武俠小說人物COSPLAY互動體驗活動,金庸《神鵰俠侶》小說主角「楊過」與「小龍女」現身與場內人士合照。記者 馮瀚文攝

香港文化博物館內設有永久展覽館「金庸館」,展出逾300組展品介紹金庸的武俠小說及其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影響。展品包括刊載《射鵰英雄傳》的《香港商報》。記者 崔俊良攝

責任編輯:鄭嬋娟 有片丨金庸百年誕辰 查大俠與商報七十載情深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