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航標工,一人一島,四面環海,常年無休,抵禦寒冬酷暑,戰勝孤獨寂寞,多少人可以勝任這個崗位?
在東莞虎門水道與伶仃洋交會處的舢舨洲島,有着一座過百年歷史的「舢舨洲燈塔」,守護這座燈塔的黃燦明是虎門沙角人,因25年來風雨無阻堅守崗位,被大家親切地稱為「黃島主」。
守塔人的使命:只要我在 塔燈就不會滅
每天早上7點,太陽初升,黃燦明拿出手機,放響《義勇軍進行曲》,然後將國旗冉冉升起。這是他每天的必做功課,一天的工作也由此開始:擦乾太陽能硅片上的露水,檢查房頂燈塔上的燈罩,用望遠鏡觀察附近海域的浮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證塔燈不滅,如此日復一日,他一干就是25年。
黃燦明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升國旗
舢舨洲島助航位置十分重要,附近海域每天船舶流量過千艘,每年過百萬艘次。而周邊海域地形複雜,藏有大量的暗礁、險灘,往來船舶只能根據燈塔及附近的航標指引才能安全航行。
黃燦明介紹,一次,12級強颱風夾雜着暴雨持續衝擊舢舨洲島,更危險的是風暴將避雷針刮斷,導致避雷系統癱瘓,整個燈塔隨時都有被雷擊的危險,燈塔內價值不菲的燈器有可能被擊壞,對附近船舶安全航行造成重大影響。黃燦明頂着大風,冒着隨時可能被拋向大海的危險,蹣跚着一步步跨上燈塔頂部將避雷針修復。
還有一到酷夏,由於透鏡聚光作用,燈罩內氣溫高達50℃,悶熱異常,保養起來非常辛苦,每次保養下來,他都一身大汗,甚至有中暑的危險。
談及這些驚險的故事,他只是笑笑說:「有我在,塔燈就不會滅。」
他戰酷暑,斗寒冬,於風浪中履行初心使命保證燈塔不滅。他個人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交通行業文明職工標兵」 「全國交通技術能手」「中國好人」等榮譽。
「黃島主」的秘籍:守得住寂寞 耐得住孤獨
每天面朝大海,黃燦明沒有「春暖花開」的詩境,只有無限的孤獨。陪伴他的只有三隻狗,偶爾還有不速之客的造訪——眼鏡蛇。
1988年,24歲的黃燦明受家庭薰陶選擇從事航標工作,成為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標工。1999年,組織安排黃燦明駐守舢舨洲工作。剛開始,島上的一切都讓他覺得新奇,很多工作都要熟悉,日子過得還算充實。但日復一日地雷同,隨之而來的是寂寞與孤獨。
隨着時間的推移,黃燦明突然發現已經與世隔絕,每天看到的是茫茫大海。特別是剛上島時,他的孩子還很小,每當思念襲來,他就會凝望家鄉的方向。隔海相望的沙角看似近在咫尺,但又是那樣的遙不可及。只有每周一次回沙角補給的時候才能與家人團聚,但也不能在家過夜。
一晃20多年過去了,舢舨洲島儼然成為他的家。2000年,隨着子女長大獨立,黃燦明的妻子郭麗珍也住到島上,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島上的居住條件也改善了許多,通了電和網絡,信號好的時候還可以與家人視頻。
舢舨洲島面積約30畝,從遠處望去像一隻小小的舢板
四代人接力:讓航標精神不斷傳承
在舢舨洲島上的辦公室,掛着一幅「航標世家」的照片。黃燦明的爺爺黃帶喜作為第一代航標工,曾在民國時期就守護位於如今虎門大橋下面的金鎖牌燈塔,一守就是30多年;黃燦明的父親黃振威作為第二代航標工,一直在虎門沙角至太平的河道內維護浮標,為航標事業默默奉獻了一輩子。
讓黃燦明欣慰的是,他的兒子黃登科2007年順利通過考試,如今是深圳蛇口港的一名航標工。這樣,他們一家也就成了「四代接力」的航標世家。
近日,在虎門沙角河仔新村的家中,黃燦明迎來了一個難得與全家團聚的時刻。這次他回家補給的時候,兒子黃登科也回家了,全家其樂融融吃了頓團圓飯。然而短暫的天倫之樂後,他們就要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
黃登科說,他太爺,爺爺,父親都是一名航標工,默默奉獻一輩子,他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也立志要做一名航標工,如今成為家裡第四代航標工的他,他希望能為航標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陳建明 王敬新)
頂圖:黃燦明在檢修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