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起、笛聲合、水袖翻飛,水磨腔裏出「美景」。昆曲,發源於江蘇昆山,被譽為「百戲之祖」,綿延存續已600年。其唱腔輕柔婉轉、流麗悠遠,有着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自2001年5月18日,中國昆曲藝術以「榜首」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至今已近23載。如今,昆山昆曲已將「昆腔」唱響全球,在世界版圖上勾勒出「昆曲之路」連接江南文脈,並吸引一批以青年演員由騰騰為代表的全國戲曲領軍人才落戶昆山。
以「昆腔」唱響全球 勾勒出「昆曲之路」
自入遺以來,昆山昆曲便引起眾多海外高校、出版發行機構、媒體平台、海外專家的關注,昆山當代昆劇院也先後在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和香港、台灣地區等開展交流「打卡」,傳播、推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在世界版圖上勾勒出「昆曲之路」,向世界展示昆山昆曲的文化魅力。
改編昆劇《浣紗記》由騰騰 飾 西施(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奔赴在「昆曲之路」上的由騰騰回憶到,2023年底自己隨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在西班牙馬德里演出時,主辦方通過營造出真實可感的空間,生動詮釋出江南園林詩意風雅的美學意境,當時台下異國觀眾們不斷用肢體動作表達着對昆曲的喜愛,那一幕自己記憶猶新。她認為,通過藝術與觀眾交流實現的「雙向奔赴」,是對演員們最大的鼓舞。
她表示,下半年有安排香港的行程,印象中的香港戲曲氛圍很濃烈,有着眾多戲迷,期待接下來的演出可以「滿堂紅」。
當前,為更好打造具有昆曲發源地獨特氣質和魅力的國際「昆曲之城」,昆山相繼發布《昆山市培育和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實施細則》《昆山市昆曲發展規劃(2018-2022)》《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等多項文件,未來將通過持續舉辦包括百戲盛典等品牌演出活動;籌劃年度大型昆山國際戲曲嘉年華;聯合第三方旅遊平台合作展開定製旅遊線路;依托海外出版發行機構出版學術研究成果、文創設計產品,聯合製作繪本等出版物;發布多項國際專家團隊研究成果;組建昆山青少年昆曲藝術團等措施,使之成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符號之一。
融入江南文脈 發展新質生產力
多年來,昆山昆曲因地制宜已徹底融入江南文脈,憑藉發展新質生產力契機,於2015年成立的昆山當代昆劇院不斷招募青年人才,並成功舉辦5屆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實現全國348個戲曲劇種以及木偶劇、皮影戲兩種戲劇形態「大團圓」。面對日益發展AI時代,如何讓昆山昆曲具備「時代感」,並使青年觀眾進一步走近?成功塑造眾多經典昆曲人物的青年演員由騰騰闡述了作為「同齡人」的看法。
由名家傳承的經典折子戲《西遊記·借扇》張月明 飾 鐵扇公主;田陽 飾 孫悟空 (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自2019年被引進昆山後,由騰騰便帶着各類原創與改編新作包括《顧炎武》、《梧桐雨》、《浣紗記》等5部大型劇目,以及12出由名家傳承的經典折子戲《雙珠記·投淵》《玉簪記·琴挑》《西遊記·借扇》等奔走於世界各地開展交流演出,並參與線上表演直播,讓昆曲藝術傳承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她表示,只有結合時代需求和當代語境,才能將昆曲藝術傳承好、弘揚好,實現昆曲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她認為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堅守傳統、放眼當代,在守護傳統的同時,不斷精進對它的理解,在尊重昆曲本體藝術特質和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可以通過設計開放式的結局提高「互動性」,從而獲得青年群體的青睞。
她坦言,昆山當代昆劇院很「年輕」,從演員到樂師再到幕後的工作人員大多都為90後「網絡原住民」,深知網絡對「國際傳播」的重要。大家不斷通過線上展演形式,向世界展示昆山當代昆劇院青年人才培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利用數字化技術和新媒體平台打開全球推廣渠道,增強地方昆曲文化的社交屬性,擴大昆山當代昆曲文化的傳播性,同時拓寬年輕關注群體。
昆山每年邀請昆曲名家大師回到昆曲故里相聚, 為年青一代昆曲演員傳授演唱技藝、手把手指導經典劇目 (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自2021年起,昆山當代昆劇院啟動昆曲傳承「拾遺計劃」,挖掘、整理和復排近30年來未登台演出的折子戲,在保護大批瀕危劇種的同時也盤活了一批劇團,並在每年邀請昆曲名家大師回到昆曲故里相聚, 為年青一代昆曲演員傳授演唱技藝、手把手指導經典劇目。(記者 杜林 華振)
頂圖:折子戲《牡丹亭·驚夢》由騰騰 飾杜麗娘;黃朱雨 飾 柳夢梅(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