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香港故事|劇作家何冀平的京港「雙城記」

香港故事|劇作家何冀平的京港「雙城記」

責任編輯:靜文 2024-05-12 15:05:25 來源:新華社

 應中國作家協會邀請,40多位港澳作家組團近日「回家」。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劇作家何冀平接過主辦方贈送的證書,上面印着這樣一句話:「您以優秀作品,點亮萬家燈火;我們以文學名義,向您致敬」。

 35年前,她在聲名鵲起時離開北京南下香港。有媒體關注地發問:「一個離開自己鄉土文化的作家,還能寫什麼?」她也曾迷茫地問過自己。今天,她縱橫話劇、影視、戲曲多領域,已成為蜚聲海內外的金牌編劇。

 記者在香港見到何冀平,眼前的她知性大氣,還有幾分港風的精緻。一開口,京腔純正,粵語流利。她說:「到香港35年,我多了一個故鄉。京港兩地的文化滋養了我。」

105012024051200008314.jpg

105012024051200008319.jpg

 北京人藝奠定藝術創作的「格兒」

 何冀平人生的第一部戲是在陝北的打麥場上演的。

 那是20世紀60年代末,下鄉知青們自己編排節目,17歲的北京知青何冀平寫了個獨幕喜劇《運肥記》。夜晚的打麥場是舞台,一根鐵絲吊着十幾盞油燈就是照明。演到緊要處,一陣大風把油燈撲滅。老鄉們趕緊跑回家,把過年才捨得用的馬燈拿出來,馬燈有罩子,不怕風。

 那一排馬燈,照亮了鄉親們看得津津有味的笑臉,也照亮了少女何冀平懵懂的創作夢。

 此後,無論當工人還是上大學,她始終筆耕不輟,畢業分配進了藝術家雲集的北京人藝,成為一名職業編劇。

 1988年,37歲的何冀平創作的話劇《天下第一樓》在北京人藝首演,獲得巨大成功。該劇以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為原型,描摹民國初年的京城眾生相,道盡亂世滄桑。此後,北京人藝演出該劇超過500場,與《茶館》《雷雨》一起成為經典劇目。

 當時北京人藝的院長是曹禺,她所在的劇本組組長是於是之。他們對後輩何冀平給予了極大的鼓勵。何冀平記得,於是之看劇本時會把自己關進屋子裡,不接電話不見人,看兩遍後才在劇本抬頭的空白處,用鉛筆寫下意見,「意思就是你隨時可以擦掉」。

 當時正在住院的曹禺看了《天下第一樓》劇本後,專門從醫院出來,請她和導演到家裡去,從下午一直聊到天黑,後來還連看了5遍排練。她說:「在他們心裡,藝術永遠是第一位的。」

 今年春天,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展覽室,何冀平站在曹禺的書桌前「走不動了」,往事歷歷在目,「就在這張書桌上,他為《天下第一樓》題寫了劇名」。

 雖然只在北京人藝待了7年,但老藝術家們的言傳身教影響了她的一生。她說:「所以我不管寫什麼,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絕不會低俗,『格兒』得一直在那擺着。」

 香江歲月練就「十八般武藝」

 1989年,為了與家人團聚,何冀平告別北京南下香港。在這個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的新環境,一切要從頭開始。她供職於一家電影公司,曾一連寫了6個劇本大綱,都沒獲採納。

 1991年,北京人藝到香港演出《天下第一樓》,香港導演徐克看完戲連夜找到何冀平,邀請她參與創作電影《新龍門客棧》。彼時的何冀平連粵語也聽不明白。她用小錄音機錄下導演的話,回家請先生翻譯。

 《新龍門客棧》一炮而紅,何冀平也因此走進了快節奏、商業化的香港影視圈,練就了「十八般武藝」,先後創作出《新白娘子傳奇》《龍門飛甲》《明月幾時有》等影視佳作。

 1997年,何冀平應邀加入香港話劇團,重歸舞台。她創作的第一部話劇《德齡與慈禧》叫好又叫座,奠定了她在香港劇壇的地位。這也是第一部走進國家大劇院的香港劇作。

 太后慈禧與留學歸來的少女德齡,一中一西、一老一少,用話劇的形式展現她們交往的這段清史,是何冀平多年前就有的想法。「在香港親身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後,我才算真正找到了落筆點。這是香港戲、香港風格,這種視野和創作的開拓,可以說是香港文化賦予我的。」

 儘管跨界高產,何冀平最愛的還是話劇。「當我的創作重歸舞台,內心的感受無法形容。有人擔憂戲劇會消亡,我說不會。因為舞台藝術是人與人情感的直接交流,這種現場感染力是其他藝術形式不可替代的。」她說。

 京港文化滋養形成獨特創作視角

 曹禺說過,好戲不是掌聲,不是笑聲,是觀眾帶着思考走出劇場。這話對何冀平影響至深,也成為她在藝術創作上的自覺追求。

 「作品就是作者在和世界對話,你得有立場有觀點,要告訴這個世界一些東西。」何冀平說,創作者要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化品格,作品的格局才會開闊。

 「北京有氣度,寬宏大度;香港講精神,務實拼搏。北京為我打下了傳統文化的紮實根基,香港給了我國際視野。」她說,「在兩種文化滋養下,形成了我創作上獨特的視角和語境。」

 一路走來,何冀平親歷了兩地交流合作的日益密切。「香港背靠祖國,國家強,香港才能強,文化更離不開母土。」她說,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必將為兩地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新的機遇。

 《德齡與慈禧》推出了內地版,她帶着香港創作團隊,與內地劇團合作,用普通話演出。她將《天下第一樓》改編成粵語版,去年由香港話劇團復排的粵語版《天下第一樓》在香港連演10場,反響熱烈。

 「京味兒的精髓不是語言,而是人的風範,人性才是內核。」何冀平說,《天下第一樓》到歐美日韓演出照樣受歡迎。「用粵語演繹京味是一次很好的兩地互動嘗試。」該劇將於今年年內走進內地,展開巡演。

 何冀平透露,她已完成電影《克什米爾公主號》和《明月幾時有》電視劇版的創作,目前在為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寫越劇《蘇東坡》,與作曲家王立平合作的音樂劇《紅樓夢》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未來我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舞台劇上。」(新華社記者 陸敏)

責任編輯:靜文 香港故事|劇作家何冀平的京港「雙城記」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