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文博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館日」

文博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館日」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5-18 11:07:49 來源:中新社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各地博物館策劃精品展覽,開展高質量社教活動,讓厚重的文化遺產「飛入尋常百姓家」。 

近年來「文博熱」升溫,有研究顯示,中國是近20年來世界上博物館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免費開放率超過90%,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博物館已融入公眾日常生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周婧景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從這個意義上講,參觀博物館有望成為一種現代生活方式,而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館日」。 

 不同主題的展覽豐富了遊客的觀展體驗。南京目前有備案博物館80座,既有大型綜合博物館,也不乏獨特的「小而美」。六朝博物館的年度特展「只此中國色·青」聯合全國10餘家文博機構,展示了古代青玉、青花瓷等精品文物。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推出「情載千秋頌家國——長江流域端午節俗文化展」,展品既有端午節相關的絲織品、版畫等文物,也有主題非遺工藝品。 

 立足特色策展之餘,不少博物館以數字化手段讓文物「活起來」,增強了互動性和體驗感。故宮博物院首部音樂兒童劇《甪端》登陸香港葵青劇院,通過AR和全息投影技術呈現珍貴典藏,將戲劇、舞台和音樂等相融;湖北省博物館首次展出雲夢睡虎地秦簡主人「喜」的3D復原頭像;山西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將壁畫《夫婦宴飲圖》搬上互動投影牆,再現古樂演奏場景。 

 在周婧景看來,新技術手段的合理介入可彌補展覽靜態呈現、信息不足等缺陷,應致力於「將文物背後的文化意義生動傳達給觀眾,有效服務於展覽的闡釋和傳播」。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幫助博物館物更好地實現物載信息的公共化,並非為技術而技術,新技術也並不等於新思想。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各地博物館也開發了多種社教活動,打造「行走的課堂」。紹興魯迅紀念館推出「尋『迅』記——在名城紹興尋魯迅印跡」「『迅哥玩啥我玩啥』——撥浪鼓製作體驗活動」等活動,讓遊客感受文學巨匠的成長軌跡。 

六朝博物館自2020年起啟動了「小青蓮」志願服務項目,10-17歲的青少年擔任六朝文物的講解員和守護者。六朝博物館副館長賀湘說,館內每件重點文物旁設置了守護者的牌子,「孩子們只需講好一件文物的故事,既增長知識,又能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展陳方式、社教活動的「花樣上新」讓博物館和觀眾越來越近。一票難求、文創產品熱銷……近年來,博物館成為假期出行的熱門目的地。據國家文物局統計,今年「五一」假期,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共接待遊客5054萬人次,多地文博單位接待量創歷史同期新高。 

周婧景認為,隨着經濟水平提高,民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由於館藏文物所載信息在原載體上不可複製,真實且唯一,人們願意去博物館一睹藏品真容,藉助這一真實的媒介超越時空、透物見人,甚至見到一個社會。因為這件東西身處那個社會,是真實信息的片段再現,擁有記錄真實的價值。觀眾可在站立和行走中感知流動的歷史,以低成本的方式豐富精神生活。」 

來自廣東省的陳女士近日遊覽了洛陽博物館,體驗了實景劇本游活動,購買了唐三彩馬造型的冰箱貼。「比起隔着窗靜靜地欣賞,遊戲互動的方式更能推動年輕人探索文物背後的故事。」她說,「每次逛博物館都會在文創區『血拼』,這些產品體現了當地的歷史底蘊,有藝術美感和實用功能。」 「在直接的經驗世界和讀書之外,博物館是人們了解過往世界的另一種方式。多樣新穎的展覽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文化選擇,便於人們根據自身興趣直觀地體驗進而了解未知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獲取知識、完善自我。」周婧景說。(國璇 馬帥莎)

責任編輯:呂馨 文博融入民眾日常生活:「每天都可以是博物館日」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