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全年迎客近8000萬!廣東博物館「曬」2023成績單

全年迎客近8000萬!廣東博物館「曬」2023成績單

責任編輯:呂馨 2024-05-18 12:09:05 來源:南方+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即將到來,今年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5月17日,廣東主會場活動在中山市博物館拉開帷幕,活動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國際博物館日」前夕,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廣東省2023年度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報告》(下稱《報告》),全方位展示過去一年全省博物館事業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成效。

2023年,廣東省着力推進博物館改革創新、提升博物館運營管理和服務水平、打造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深化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應用,廣東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再上新台階。

改革創新

賦能人文灣區建設

去年11月,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揭開神秘面紗,面向公眾開放。近兩萬平方米展示面積,集聚1100餘件院藏精品……這個坐落在廣州塔旁的全新博物館一躍成為熱門打卡地。

微信截圖_20240518120452.png

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

截至2023年末,廣東比上年共計增加8家博物館。《報告》顯示,廣東博物館達385家,全省有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82家,數量保持全國第二。

今年5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公示第五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一級博物館評估結果,廣東將新增5家國家一級博物館;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確定並公布新一輪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成為華南地區首家入選的博物館,彰顯廣東文博事業的深厚實力。

推進博物館改革創新發展,廣東也在不斷探索新路徑。

2023年,廣東有序開展國有博物館「三權分置」改革試點、博物館領域節能減排試點等工作,為全國博物館事業貢獻廣東經驗和方案;在深圳,光明區探索博物館「孵化器」運營模式,為博物館的開辦和入駐提供相關服務,加速博物館落地建設。

在各地爭當「博物館之城」的熱潮下,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非國有博物館正在南粵大地蓬勃發展。截至2023年末,全省共有非國有博物館128家,比上年增加3家,共有藏品18.15萬件/套。

e0323f6ca6.jpg

中山市博物館《風起伶仃洋——中山歷史陳列》。 南方+記者 葉志文 攝

聚集全國視野,立足人文灣區,廣東文博事業持續錨定高質量發展。

去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在廣州開幕,成為全國文博界的焦點。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劉曙光表示:「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博物館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或者是參觀人數的增加,而是需要更多的學術研究成果。舉辦中國博物館學大會,填補了我國博物館學科建設當中的薄弱環節,或者說是推動中國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推手。」

會上,粵港澳大灣區博物館聯盟宣告成立,聯盟首批發起單位包括廣東省博物館(廣州魯迅紀念館)、廣東美術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澳門博物館、澳門藝術博物館、廣州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等24家。

成立以來,聯盟加強大灣區精品展覽培育扶持,湧現出一批「大灣區精品展覽」。今年5月,廣東省博物館策劃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展覽繼廣州展出後,再度集結粵港澳三地多家文博機構300餘件/套展品,在澳門藝術博物館開幕,全景展現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東西方文化碰撞前沿之地的重要角色。

40dc461819.jpg

廣東省博物館策劃的「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展。

51d9818286.jpg

廣東省博物館內,觀眾正在參觀「焦點——18—19世紀中西方視覺藝術的調適」展。

此外,「驛路同遊」博物館研學活動共計接待港澳學生109批、4138人。以博物館為載體,賦能人文灣區向縱深發展,粵港澳三地的文博交流和聯繫日益密切,將共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講好灣區故事、中國故事。

推陳出新

廣東博物館屢獲大獎

800多件(套)文物,18個互動屏展項與15個視聽展項,講述香山5000多年的發展歷史……步入展廳中,只見月光燈、星空呼吸燈、水紋燈及「風起伶仃洋」藝術裝置共同構建出海上風起、文明初興如星辰的震撼效果。

這是中山市博物館推出的「風起伶仃洋——中山市博物館基本陳列」,獲得第二十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優勝獎」,同時被評為「第四屆(2021—2022年度)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重點推介獎」。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是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2023年,廣東推陳出新,陳列展覽屢獲大獎,曬出優秀成績單——3個展覽在第二十屆(2022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中獲獎,4個展覽入選2023年度全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

在各級賽事中,來自廣東的高素質博物館講解隊伍也成為賽場上一抹亮麗的風景,展現廣東博物館講解員隊伍建設成果。首屆「博協杯」全國博物館講解大賽上,廣東4名講解員攬獲兩個二等獎、兩個三等獎的佳績。

此外,廣東省博物館蘇梓楓等3名講解員入選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2023年全國紅色旅遊五好講解員培養項目入選講解員名單》,南越王博物院李思拓獲評首屆全國「優秀文化遺產講解員」。

在學術研究方面,全省博物館承接科研項目183個,同比增長23.7%,碩果纍纍。2023年,廣東省博物館獲批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成為華南地區首家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院成立西漢南越國史研究中心,河源市博物館(河源恐龍博物館)依托河源恐龍研究所建立河源市古生物研究與保護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博物館西廣場首層,數千平方米的實驗室「暗藏玄機」,多個文物修復室持續關注嶺南特色文物的保護修復和科學研究工作……2023年6月,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正式揭牌。「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將作為省級綜合性文物保護技術服務與科學研究中心,立足廣東、輻射灣區、面向全國,打造華南地區最先進的綜合性『文物醫院』,服務新時代文物保護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表示。

7185785ed8.jpg

在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廣東省博物館無機組修復師在對廣鐘進行琺瑯修復。

隨着《廣東省「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實施方案》等文件的印發,多家博物館發力「科技+文保」,成果頗豐。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兩項省級科研項目結項,破解「水晶宮」保護現場環境空氣淨化及控制難題;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陳家祠文物預防性保護智能監測平台」獲國家版權局頒發的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佛山市祖廟博物館「一種文物建築大出挑屋簷的預防沉降裝置」獲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人氣爆棚

博物館創意「出圈」

去年的「五一」假期,博物館一票難求,廣東省博物館進館名額需要拼手速,廣州博物館外排起蛇形長隊,南越王博物院更是深夜緊急發布公告,因人流壓力暫時關閉墓室區域的參觀。

為一座博物館赴一座城,逛博物館正在變成一種時尚,也成為時下年輕人最流行的生活方式之一。廣東博物館的「高人氣」無疑為廣東文旅的火熱添了一把柴火。

99df853c82.jpg

廣東多家博物館推出夜間開放服務,圖為2023年暑期廣東省博物館舉行的夜間主題活動。南方+記者 姚志豪 攝

博物館「出圈」的背後,反映的是博物館開放服務的不斷自我突破和創新嘗試。在廣東,多家博物館推出夜間開放服務,廣州市天河區正佳自然科學博物館、深圳寶安勞務工博物館、小欖鎮民俗博物館全年夜間開放;廣東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在節假日、寒暑假等特定時段實行夜間開放。廣東省博物館舉辦的夜間主題活動「2022年暑期博物館之夜」入選「2022全國文化遺產旅遊百強案例」。

《報告》顯示,2023年,廣東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高達7955.47萬人次,比上年增加4539.29萬人次,同比增長132.9%;全省博物館開展線下社會教育活動2.87萬場次,參與人數3092.03萬人次,同比增長103.6%。

在這個「萬物皆可文創」的時代,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的,除了展覽和公教活動,還可能是一件小小的文創。

去年底,繼「南海I號」水下考古盲盒之後,廣東省博物館上新的廣寧玉雕雞棒棒糖成為新晉「網紅」,不少觀眾專程到館打卡,還在社交平台分享視頻。「玉雕雞系列文創的意外走紅,歸根結底是源於展品背後嶺南文化的魅力。如今『吃文創的人』和『看展覽的人』已經形成雙向互動,鼓勵我們從文創入手多留意觀眾的需求,推出更多文創產品。」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陳邵峰說。

《報告》提及,2023年,廣東積極推動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全省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2947款。在第二屆全國文化創意產品推介活動中,深圳博物館民俗(金木交輝)飾品系列和廣東省博物館「南海I號」水下考古盲盒獲評「十佳文創產品」,廣州神農草堂中醫藥博物館神農草堂葫蘆香薰機套裝等4家博物館文創系列獲評「優勝文創產品」。

廣州博物館也在嘗試打破傳統文創的認知「邊界」,以文創帶動文旅融合。在2023年廣東文旅推介大會暨金秋文旅消費季啟動儀式上,廣州博物館「消失的名菜」項目榮獲廣東省首批文旅促消費優秀案例稱號,這是該項目自2021年榮獲全國十大「文旅融合創新項目」以後收穫的又一重量級獎項。

「項目自推出以來,『消失的名菜』系列帶來直接經濟收益超過350萬元,而此前的『消失的月餅』系列一年銷售總量就達到46萬盒,總銷售額超4000萬元人民幣,極大提振文化市場的消費信心,打破文化項目需要政府資金扶持才能生存的困局。」廣州博物館副館長朱曉秋談道。

責任編輯:呂馨 全年迎客近8000萬!廣東博物館「曬」2023成績單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