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來論】大灣區 VS 香港是競爭還是雙贏

【來論】大灣區 VS 香港是競爭還是雙贏

責任編輯:蔣璐 2024-05-20 17:16:54 來源:香港商報網

    作者: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  楊華勇

    5月19日是第十四個「中國旅遊日」,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我國旅遊業從小到大、由弱漸強,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旅遊發展面臨新機遇新挑戰,要堅持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統籌政府與市場、供給與需求、保護與開發、國內與國際、發展與安全,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建設旅遊強國,讓旅遊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築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

    這些指示對香港發展旅遊業是寶貴的經驗借鑒和行動指南。香港近年積極發展盛事活動帶動旅遊業發展,同時不斷推廣深度遊、特色遊,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香港未來的旅遊業發展需要不斷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結合本地特色推動旅遊業的復蘇與振興。特區政府即將公布下半年的各項盛事活動,相信可為市面增添活力及消費動力。

    香港自去年2月全面恢復通關以來,在交通運力提升、促消費政策出台、跨境支付結算創新等因素促進下,內地旅客赴港和香港市民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跨境消費持續火熱,跨境流動呈現「雙向奔赴」態勢,凸顯大灣區加快深度融合步伐。

    大灣區VS香港是競爭還是雙贏,當然是雙贏。香港是大灣區的一部分,大灣區覆蓋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不同城市,總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大灣區的主要目標是結合區內城市的獨特優勢,透過各自分工和優勢互補,積極開拓更多經濟、社會和民生等各方面的機遇,合力強化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的樞紐地位。

    在過去十年,香港的經濟增長放緩,而產業結構亦逐漸趨向單一化,令本港年輕人缺乏新的就業和創業機會。而大灣區正可為香港開啟了更龐大的市場腹地,透過整合多個城市豐富的資源及創新動能,將有效為香港經濟尋得新增長點,加快產業多元化,拓寬新一代的出路。

    粵港澳大灣區為港帶來機遇,但並非將香港不喜歡、低價值的事物搬至大灣區,而是尋求雙贏,因此協同效應而非直接競爭,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推行,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市場一體化的進程邁上了新台階,區內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湧現出巨大的商機。與此同時,科技迅猛發展、社交媒體和新零售方興未艾、商業形態更新換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以及區域內社會政經環境的潛移默化,正促使大灣區的消費文化和消費者行為發生深層次改變。對香港企業來說,看似熟悉的大灣區市場已變得愈來愈見陌生。

    互聯互通最終聯通的是要素。大灣區城市圈人流滾滾,市場熱潮湧動,人流、資金流、物流等領域互動持續走高,在雙向奔赴加速融合互通中,大灣區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現出高品質發展的恢弘氣象。硬聯通帶動軟對接,跑出灣區融合加速度。大灣區城市圈人流滾滾,市場熱潮湧動。在雙向奔赴加速融合互通中,大灣區煥發出新的光彩,展現出高品質發展的恢弘氣象。

    自2023年2月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日益熱絡,隨之而來的是深港口岸間人流、資金流、物流等領域的諸多指標持續走高。內地遊客蜂擁擠滿購物天堂香港的同時,港人北上消費的熱度也持續高漲。跨境流動呈現雙向奔赴趨勢。人流趨勢的背後折射出粵港澳三地消費圈、生活圈、文化圈、商務圈深度融合再提速。

    香港夜間經濟火熱升級、多元消費不斷衍生、購物節日頻頻登場…… 雙向奔赴人流持續高漲,粵港澳大灣區「跨城消費」火熱,整體消費在持續擴容的同時,不斷提質升級。在粵港澳大灣區消費提質升級的同時,一個更優質的生活圈在深港加速融合互通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人文灣區。人文灣區就是要打造一個文化創造力興盛活躍、文化産業體系完善、文化交流國際水準高、文化消費動力充足的優質生活圈。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同源、人緣相親、民俗相近、優勢互補,三地持續在文化、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開展交流合作,近年更是呈現加速態勢。在一系列務實舉措有力推動下,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逐步增強,人文精神內涵持續豐富。

    有到過大灣區內主要城市如廣州、深圳、珠海等的人,也會驚嘆其發展的速度。從食、住、行上比較,科技發展令這些城市在居住的舒適幸福感,可能已跑過了香港,然而在國際經濟貿易與法治上,香港仍有其獨特優勢,所以説是融入,亦可算是互相取長補短,在同與不同上,追求更完美的生活模式。

    香港作為區內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 中 心 , 將 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以及專業及工商業支援 服 務 列 為 四大支柱產業, 並在各個領域培育了大量金融、法律、 會計、建築及測量、運輸物流等行業人才。在人才培訓方面,香港 現時有五間全球排行 100 名以內的大學,包括香港大學 (第 26 位)、香港科技大學(第 30 位)、香港中文大學(第 46 位)、 香港城市大學(第 49 位)及香港理工大學(第95位)。

    2023年,大灣區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九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大灣區對世界各地的企業而言都是極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而香港則是通往大灣區的理想跳板。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顯著優勢,是世界上唯一匯集中國優勢和國際優勢於一身的世界級城市、連接內地與世界的橋樑。香港將繼續發揮「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協助海外企業進入大灣區以至整個內地龐大市場。特區政府將繼續發揮和強化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在包括金融、創科、航運、航空、專業服務等不同領域,推動更多政策的創新和突破,促進大灣區生產要素的高效流動,大灣區VS香港是競爭還是雙贏,當然是雙贏。

    頂圖:旅客在尖沙咀碼頭一帶遊玩。中新社資料圖

責任編輯:蔣璐 【來論】大灣區 VS 香港是競爭還是雙贏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