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出產的三文魚、大閘蟹、白對蝦及火龍果等,體現了山西現代農業的新成效,這些大家覺得乍一聽不大可能在山西生產,現在不光是生產了,而且已經『火出圈』。」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在京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金湘軍受邀圍繞「堅持高質量發展硬道理 推動山西深化全方位轉型」作介紹。在現場,金湘軍答媒體記者問時表示。
生長在挪威、丹麥等高緯臨海地區的三文魚,何以會在山西這樣一個不鄰海的內陸省份「安家落戶」?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沁水縣就從丹麥引進並開始了三文魚養殖。
沁水縣位於山西東南,沁河貫穿全域。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支持下,三文魚產業漸成規模,尤其是鄭莊鎮張峰村的三文魚養殖場,已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冷水魚養殖基地。養殖場通過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先後帶動4個鄉鎮18個村253戶516人走上脫貧致富路。
「三文魚養殖需要具備兩個基本要素,即優質的水源和適宜的溫度。」張峰村三文魚養殖場負責人胡進富表示,基地的水源來自張峰水庫,這裏水質優良,清澈無污染,水溫常年保持在12攝氏度左右,非常適合冷水魚類的生長繁育和規模化養殖。
每天一大早,伴隨着新一輪朝陽升起,幾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在魚池邊來回穿梭,有的在餵食,有的在清潔魚池,有的在給魚分池。
「三文魚的成長周期是三年,在成長過程中,原先的魚池承載不了這麼多魚,所以要進行分池。」胡進富指着43個標準化成魚池,介紹了三文魚的成長過程:魚卵回來首先在孵化車間孵化,3個月後,三文魚長到7克左右時,就會分到第一個魚池,長到20克時再分到下一個池,依次往下分,直到分完43個池,體重達到3.5公斤左右時,就可以上市了。
「目前,我們的三文魚銷往北京、上海、南京、瀋陽等地,從捕撈到物流運輸再到消費者餐桌,全國範圍內不會超過36小時。現在的養殖規模年產成魚800噸,年銷售收入能達到4000萬元(人民幣)。」胡進富說。(許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