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逢中必反 貽笑天下——起底美國「外部威脅論」騙術

逢中必反 貽笑天下——起底美國「外部威脅論」騙術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6-23 10:46:26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23日電 大蒜、起重機、教育輔導網站、社交媒體軟件TikTok、儲能電池、新能源汽車……在一些美國政客眼中,這些常人看來毫不相干的東西只要沾上中國,就都有一個明顯「共性」——「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近年來,美國政客在涉華議題上泛化國家安全概念,不斷羅織莫須有罪名,演繹出各式各樣的「威脅論」,其荒誕程度屢屢跌破世人認知底線。有識之士將這種思維定式稱為ABC(Anything but China)心態,即逢中必反。

 回溯歷史,炮製虛假敘事是美國的「常規操作」。渲染、誇大外部威脅,似乎可以幫助美國利益集團在國內塑造共識、協調政策、動員力量、謀取利益,但此類行徑「消耗」的是美國的全球形象和地位,也讓世界變得更不太平。

 「中國焦慮症」

 近年來,美方對「中國威脅」的虛構渲染已經達到歇斯底里的地步。

 最常見的是炒作所謂「中國軍事威脅」。事實上,這是為美軍及相關利益集團謀得巨額軍費製造藉口。今年3月,拜登政府公布2025財年國防預算,總額為8498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其中,空軍預算達到1881億美元,數十年來首次超過陸軍。但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仍不滿意,他在今年4月國會參議院一場聽證會上抱怨國會撥款「不給力」,反覆宣稱「中國威脅步步逼近」「美國優勢蕩然無存」。

 最近,一些美國政客到世界各地推銷中國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謬論,甚至聲稱中國新能源汽車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威脅」。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就曾一本正經地向美媒表示:「試想,北京能讓300萬輛在美國道路上行駛的中國汽車同時熄火。」一些美國議員稱,中國動力電池可能「威脅美國能源網絡」。儘管業內人士並不認同,美國杜克能源公司還是在今年2月宣布停止在北卡羅來納州使用中國企業的儲能電池。

 在美國港口常見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上,美國政府也聲稱發現了「安全威脅」。事實上,美洲港務局協會去年3月就指出,沒有證據顯示中國製造的起重機被用作間諜工具,即使是現代化起重機也無法跟蹤貨物的來源、目的地或性質。但美國政府不惜勞民傷財,仍決定更換全美各港口的中國製造起重機。

 「涉華等同於威脅」的指控以同樣偏執和荒誕的方式出現在社會和文娛領域。關於TikTok,一方面,美方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了可能導致TikTok被禁用的法案;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拜登和前任總統特朗普為了總統競選先後入駐TikTok。多年來在美開展課外輔導業務的「家教網」公司也因其被總部設在中國香港的投資公司收購,被美國議員認定「威脅國家安全」……

 就連從中國進口的大蒜也成為一些美國政客烹製「中國威脅」的原料。去年12月,國會參議員里克·斯科特妄言,這些大蒜用人類排泄物作為肥料,因此對美國構成「安全風險」,要求商務部進行調查並採取措施。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和國際事務副教授羅里·特魯克斯在《紐約時報》發表評論文章說,「美國已患上慢性中國焦慮症」,幾乎任何以「中國」為前綴的事物都能在美國政治體系中觸發「恐懼反應」。美國已失去對「威脅」的判斷理解力,其針對所謂「中國威脅」出台的各類措施正在使美國變得更加封閉。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馬克斯·布特也表示,當下美國在涉華問題上過於歇斯底里和危言聳聽。兩黨在對華政策等問題上意見相對一致,這「不能說明他們是對的,而可能是他們陷入集體妄想之中」。

 「要把美國人民嚇得魂飛魄散」

 從全球範圍看,炮製「外部威脅論」是美國二戰後通過操控民意達成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

 1947年2月,陷入經濟困境的英國告知美國,已無力再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經濟援助。為避免兩國倒向蘇聯陣營,美國政府決定向國會申請批准一項對希土兩國的援助法案。時任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阿瑟·范登伯格建議總統杜魯門,想讓這項法案在國會順利通過的最佳辦法就是發表公開演說,並且「要把美國人民嚇得魂飛魄散」。

 杜魯門採納了建議,於次月在國會發表演說,竭力渲染希臘親西方勢力倒台的後果,稱土耳其政局也將受到嚴重影響,混亂和無序會迅速蔓延到整個中東甚至歐洲。他敦促國會通過一項4億美元的撥款計劃援助希土兩國,並稱:「如果我們的領導力出現動搖,可能會危及世界和平,也必將危及國家福祉。」

 援助法案成功獲得國會參眾兩院批准。在一些歷史學者看來,杜魯門那次演說是「煽動威脅」的首次實踐,也預示了冷戰的開端。

 1950年4月,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了對蘇聯戰略的指導性文件——國安會第68號報告(NSC-68)。這份文件宣揚所謂「蘇聯對自由世界的威脅」,建議美國大規模增加軍費開支,並對「蘇聯侵略」予以軍事回應。

 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後來解釋,國安會第68號報告要實現衝擊政府高層思想認識的效果,使總統的決策得到貫徹落實。他還說,在闡述觀點時應「以簡單粗暴來代替細節和精確性」。

 多年之後,美國學者認為,這份報告故意誇大了蘇聯威脅。波士頓大學國際關係和歷史學榮休教授安德魯·巴切維奇說,這份文件「摻雜着偏執狂、妄想症和對經驗真理輕蔑漠視的極端焦慮」,閱讀它「就像進入了一個充滿憂慮、擔心和恐懼的溫室」。

 在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美國對外戰爭的決策和動員過程中,炮製「外部威脅論」都是慣用手法。

 艾森豪威爾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提出「多米諾骨牌理論」,聲稱共產主義革命有可能在東南亞引發連鎖效應,而高度依賴東南亞原料和市場的日本將因此面臨威脅。艾森豪威爾及其繼任者後來都以此為依據論證美國進行干涉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最終美軍在1965年直接參與越南的地面作戰,造成越南生靈塗炭,美國自身也深陷戰爭泥淖。

 1970年4月,時任總統尼克松就美軍入侵柬埔寨一事向全國發表講話,尋求美國民眾支持。他說:「如果在關鍵時刻,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表現得像一個可憐而無助的巨人,極權主義和無政府勢力就會威脅到全世界的自由國家和體系。」

 數十年後,小布什政府在預謀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也不遺餘力地向美國公眾和國際社會描繪薩達姆政權的「邪惡」,將其與恐怖分子關聯起來。

 小布什2002年在發表國情諮文演講時還曾將伊朗、伊拉克和朝鮮並稱為「邪惡軸心」。其講稿撰寫人戴維·弗魯姆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小布什當時選擇「邪惡軸心」這個詞組就是為了誇大威脅,以論證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合理性。

 從冷戰期間到後冷戰時期,美國政府炮製「外部威脅論」的策略始終不變。美國核問題專家、犁頭基金會前政策主任湯姆·科利納曾說,美國政府歷來擁有一種「特異能力」——「無中生有、誇大威脅,將所有情況武器化,並升級為危機」。

 「不應忽視帝國式的海外冒險與國內動盪之間的關聯」

 二戰後,美國奉行擴張和干涉性的外交政策,爭奪、維護全球霸權。由於美國本土在地緣上遠離衝突地區,加上國內政治相互掣肘、冗長繁瑣的議事機制,歷屆美國政府都利用炮製和誇大外部威脅的手法來宣揚對外干涉的必要性。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曾說,美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在冷戰後失去蘇聯這個對手。「我們整套體系都依賴於一個可能會攻擊我們的蘇聯,但它已不復存在」。

 以軍工複合體為代表的美國一些政府部門、企業、智庫、媒體等機構從美國的對外干涉行動中獲得巨額利益。政客們通過渲染威脅來抬高國防預算,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流入軍火商的口袋,後者再利用智庫、媒體進一步渲染威脅,並在這些政客卸任後為其提供高薪職位,由此形成一個瓜分利益的完整鏈條。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威廉·哈通說,與五角大樓和軍火商往來密切的各類機構和研究人員都在無休止地渲染「外部威脅」,這是五角大樓爭取更多資源的「最可靠途徑」。

 炮製和誇大外部威脅,也是美國政客展現所謂強硬形象、獲得更多輿論關注、撈取更多政治資本的重要抓手。例如,冷戰時期,民主黨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為了競選總統,毫無根據地宣稱蘇聯在洲際彈道導彈數量上大幅領先美國,指責總統艾森豪威爾無視國家安全威脅。

 渲染「外部威脅論」肥了美國少數利益集團,而最終受害的不僅僅是伊拉克等遭受侵略、干涉的國家,也包括美國人民。

 美國哈佛大學國際事務教授斯蒂芬·沃爾特說,誇大威脅會導致原本可以用於其他重要事項的資源被不合理佔用,在此基礎上制定的錯誤政策會導致問題進一步惡化。例如,美方為填補所謂「洲際彈道導彈數量差距」而激化了與蘇聯的核軍備競賽,導致雙方都投入巨大資源打造龐大的核武庫。研究數據顯示,以2022年美元購買力計算,美國冷戰期間在核武器領域花費超過10萬億美元。

 冷戰初期,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在美國國內掀起「赤色恐懼」浪潮,導致美國許多進步人士遭受迫害。近年來,「麥卡錫主義」在美國捲土重來。今年年初,參議員湯姆·科頓在國會聽證會上對待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的方式與麥卡錫當年的做派如出一轍,被《華盛頓郵報》稱為「麥卡錫式拷問」。普林斯頓大學副教授特魯克斯指出,美國國內針對華裔等亞裔的歧視加劇,後果令人擔憂。

 對外干涉的一個嚴重後果是美國長期深陷戰爭泥潭,並為此付出慘重代價。越戰期間,美軍的暴行和人員傷亡以及美國國內的徵兵與加稅政策引發美國民眾強烈反戰情緒,抗議活動不斷。包括伊拉克戰爭在內,美國自2001年以來進行的所謂「全球反恐戰爭」耗費巨額資金,讓軍工複合體大發橫財,損害美國民眾利益,加劇美國社會不平等,成為美國國內各種矛盾升級的一大誘因。沃爾特曾就此評論:「不應忽視帝國式的海外冒險與國內動盪之間的關聯。」

 謊言和欺騙終究會反噬自身。1798年,詹姆斯·麥迪遜(1809年至1817年任美國第4任總統)在致時任副總統托馬斯·傑斐遜的一封信中寫道:「國內自由的喪失,往往源於對來自國外真實或虛構的危險所作的防範」。

 然而,美國建國者對於虛構危險的警告並未被繼任者們採納。在反覆的無中生有和危言聳聽中,今天的美國正經歷嚴重的信任赤字,面臨信譽破產。在涉華議題上,美方操弄所謂「起重機威脅」「大蒜風險」引發國內外輿論的嘲諷,炒作所謂「產能過剩」更是讓各國經濟學家費解,並遭到業界人士和廣大消費者的反對。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表示,作為一名經濟學家,他不清楚如何來衡量所謂的「產能過剩」。在他看來,「產能過剩論」為保護主義提供了藉口,這一論調對全球貿易而言是潛在的危險。

 美國各界人士日益看清美方炮製威脅的本質和弊端。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指出,美國渲染所謂「對華恐懼」掩蓋了美國因自身原因造成的許多問題。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前高級研究員米卡·曾科向美國人民建議,更多關注那些影響他們實際生活的議題,例如不合格的教育和醫療體系、不完善的基礎設施、愈演愈烈的槍支暴力以及日益凸顯的政治失能。「美國人民每天面臨的嚴峻威脅、風險和傷害並非源於國外,而是來自我們的鄰里和社區」。

 美國政客天天草木皆兵,殊不知在世人眼裡,美國自身才是威脅之源。(新華社記者 劉品然 宋盈)

責任編輯:程向明 逢中必反 貽笑天下——起底美國「外部威脅論」騙術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