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運河,流淌千年;儒家文脈,綿長悠遠。
濟寧,一座古老的城市,孔子、李白、運河……厚重的文化印記烙進城市肌理;濟寧,一座年輕的城市,百業興盛、萬象薈萃……科技創新的「翅膀」激發城市活力再騰飛。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近年來,山東濟寧牽住科技創新這一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在加快城市轉型,推動產業向「新」向「綠」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的量質齊升。作為魯南經濟圈的重要城市,濟寧已然將科技創新的章節,寫在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位置。
轉型發展
「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要堅定不移把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深刻闡明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是我國發展的本錢,是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的重要支撐,為我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邁進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在政策引導、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等多重因素疊加之下,濟寧逐漸探索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特色路徑,即「製造強市」。濟寧工業門類齊全,產業基礎較好,擁有國民經濟工業大類41個行業中的38個,尤其在裝備製造、化工、新材料、醫藥產業等方面表現搶眼。
立足競爭優勢,2021年起,濟寧開始實施製造強市戰略,緊抓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更大力度構建以「231」為代表的高能級現代產業體系。
迭代升級
走進山東聖潤紡織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一片繁忙景象。一排排高精密數控設備、一台台智能化生產機器不間斷髮出「噠噠噠」的聲響,清花、梳棉、並條等各道工藝有條不紊,不一會兒絮狀腈綸就變成一件件腈綸紗錠。
腈綸紗是該公司的主導產品,憑藉耐磨性強、耐溫性好等卓越品質,全國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該企業也成為「國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製造的全自動智能搖紗機,是國內首台套,性能指標領先國外進口機器。」聖潤紡織總經理賈同旭,站在全自動智能搖紗機前自豪地表示,設備實現了紡織全生產線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創新解決了搖紗工序的勞動強度,有效破解搖紗工招工難、用工貴的痛點。「車速從原來的200轉,提高到600轉;產量提升了50%,用工降低了80%……」
2023年,濟寧市大力實施「技改提升年」活動,梳理篩選1099個攀登企業及其他工業企業實施項目,208個技改項目納入省重點技改項目導向目錄;10個項目納入2023年省「技改專項貸」貼息項目和融資擔保補助費項目支持企業名單,29個項目獲得2023年省技術改造設備獎補資金。
得益於此,一批傳統企業紛紛「脫胎換骨」。山東通佳機械有限公司IV型車載高壓儲氫瓶實現了高壓IV瓶技術裝備國產替代,突破了「大容量塑料內膽可靠性設計技術及裝備技術」等技術難題;山推股份旗下純電裝載機已經發展到第三代,單台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超百噸;泰豐智能二通插裝閥填補國內空白,可完全替代進口;浩珂科技對生產線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平台自動化排產,訂單和設備自動匹配……
量質齊升、向「新」向「綠」,技改後的老企業邁過高門檻,愈發擦亮經濟發展成色。前不久,賽迪顧問先進製造業研究中心發布《2023先進製造業百強市研究報告》,濟寧以第74位現身「2023先進製造業百強市」榜單。
逐新前行
邁入2024年,「新質生產力」成為熱詞持續刷屏。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技術是對傳統的模仿式、漸進式的科技創新的超越,是對前瞻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而產生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先進質態。
人工智能尤其機械人領域,被認為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中之重。經過多年悉心培育,濟寧已然在該領域下好「先手棋」。珞石科技被確定為高精高速輕量機械人全國鏈主企業,年產能可達2000台工業機械人。在柔性協作機械人領域,其產品佔有率達到40%,居全國第一位;龍翼航空則垂直集成、飛控航電、三電及核心零部件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eVTOL自動駕駛飛行器已完成近萬架次的轉換飛行……
2022年濟寧市相關40餘家,形成了工業機械人、服務機械人和特種機械人三大類型。「濟寧的機械人產業既有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也有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產業發展態勢是比較好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王昊說。
伴隨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便產生了旺盛的算力需求,位於太白湖新區的中國移動山東公司(濟寧)魯南算力網絡中心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
「魯南基於移動雲構建一體化算力服務中心,可為內容提供商、終端製造商等產業鏈合作夥伴提供良好的發展土壤,有效促進通信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項目負責人張詒鵬介紹,魯南算力網絡中心項目新建雲資源池服務器1100餘台,新建vCPU約35萬核,雲存儲30PB,為政企客戶提供雲主機、雲存儲、彈性塊存儲、彈性公網IP、帶寬租賃、雲防火牆、雲監控、雲安全等雲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濟寧市政府工作報告更為新一年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培育繪製了「施工圖」、敲定了「任務書」: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00家以上,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00家以上,新增國家級、省級創新平台60家以上;強化與「中字頭」「國字號」大院大所大學深度合作,共建創新載體20家以上;攻關關鍵技術100項以上。
創新的道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站在新的起點,濟寧將乘勢而上,以科技創新之進,拓產業創新之路,實現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