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風俗可追溯到古越時代,是古時南越人舉行的圖騰祭節日之一。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是水網地帶,天河區獵德、車陂等地作為水鄉,龍舟活動歷史源遠流長。一直流傳下來的龍舟賽事,是各鄉村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肩負起天河區繼續發揚傳統民俗、發展非遺文化、描繪鄉村振興美麗圖景的偉大使命。
龍舟共競渡,喜迎十五運。今年6月,天河區再次以龍舟賽事為抓手,抓住以賽興城的重要機遇,不斷書寫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在一水同舟·車陂端午龍舟盛會、深涌杯龍舟賽等傳統龍舟賽事後,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體育盛宴——2024天河區「同舟杯」龍舟表演賽暨龍舟嘉年華活動於6月29日至30日在獵德涌、天德街、天德廣場隆重舉行,再次掀起了龍舟活動的一個小高潮。天河區系列龍舟活動的成功舉辦不僅展現了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更是推動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多支隊伍共競技 乘風破浪展風采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天河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獵德街道辦事處、員村街道辦事處、車陂街道辦事處、石牌街道辦事處、棠下街道辦事處、前進街道辦事處、珠吉街道辦事處、天河區文化館、獵德經濟發展有限公司、天河區港澳居民服務中心、天河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天德廣場、酷狗音樂協辦,中國體育彩票、天河政協同舟基金、天河中央商務區管理委員會、天河區海外聯誼會、天河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樂牛遊戲、萬菱匯支持。
相比往年,本次活動內容更為豐富,分為龍舟賽和龍舟嘉年華兩大板塊,吸引了23支精英龍船隊同場競技,展開了一場緊張刺激的龍舟競賽。通過激烈的龍舟賽事和精彩紛呈的嘉年華活動,展示天河區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城市活力。
2025年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由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在即將到來的十五運會中,賽龍舟成為其中一項重大的群眾賽事,因此在6月29日的龍舟賽板塊中,為讓更多不同背景的人群參與其中,共同感受龍舟文化魅力,本次龍舟賽覆蓋人群廣泛,參賽隊伍不僅有本地村居隊伍,還有港澳台龍舟隊、國際龍舟隊、企業龍舟隊和女子龍舟隊,分別進行村居組傳統龍舟、村居組標準龍舟和邀請組標準龍舟比賽。
這些隊伍都有着豐富的龍舟賽經驗,經歷過嚴格的選拔和訓練,比賽現場他們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場驚心動魄的龍舟對決!
嘉年華歡樂共享 文化紐帶連四海
龍舟嘉年華板塊則包括扒龍舟體驗、非遺展示和文藝展演。活動現場將設置龍舟文化展示展廊,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向公眾展示龍舟文化的深厚底蘊。為加深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友誼,活動還將邀約外國友人親身體驗扒龍舟及到獵德清和里觀看《若即兮若離》藝術展,全面感受龍舟文化魅力和歷史底蘊,讓龍舟精神跨越國界,連接世界。
柒月成首位AI龍舟宣傳大使 與梁山山共唱《一水同舟》
今年龍舟節還有一個驚喜嘉賓閃亮登場,那就是來自酷狗音樂的國內首位AI說唱歌手「柒月」。作為廣州首位AI龍舟宣傳大使,全網超過400w用戶聽過她的歌曲。風頭正勁的「柒月」將不遺餘力在線上為本屆龍舟賽事搖旗吶喊,大力推廣天河龍舟文化。
擦亮城市文化品牌 樹立文商旅體融合典範
在龍舟話題熱度最高的廣州,天河區大膽出新,不斷推動產業發展、文旅融合,創造傳統文化創新消費的系列新亮點。6月10日的獵德村招景和6月29日的2024年天河區「同舟杯」龍舟表演賽,均輻射周邊商業載體並引入了非遺展示、非遺美食一條龍市集、文藝展演等,與當下年輕消費人群的審美與體驗更好融合,豐富了龍舟觀賞之旅,成為了一種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文化符號和旅遊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6·30」助力鄉村振興活動到來之際,天河區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通過村企結對、東西部協作、「羊城慈善為民」等項目,號召全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黨員幹部職工以及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為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積極捐款,助力解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此次參賽的傳統龍舟隊伍和賽事支持企業天德廣場積極響應號召,向廣州市對口幫扶合作的梅州、龍巖等近期發生洪澇地質災害地區捐贈善款,充分展現天河區「同舟杯」龍舟賽的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精神。
202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八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天河區端午節(車陂龍舟景)入選廣東省級非遺。
天河區積極探索龍舟系列活動的商業價值,去年天河區龍舟邀請賽活動現場別出心裁,聯動《和平精英》跨界合作,打造了一場賽龍奪錦開道儀式,創新演繹龍舟非遺民俗文化的全新魅力,今年獵德村招景也引進國際品牌麥當勞開展系列活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
通過天河區的引導和培育,天河龍舟已成為了文旅新頂流,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的參與和關注,還成了粵港澳人士友誼的橋樑。天河龍舟的出圈,不僅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彩的比賽,更在於天河區政府對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高度重視,以及對文商旅體融合發展的前瞻布局。未來,天河區將繼續深化文商旅體融合發展戰略,以龍舟賽事為契機,不斷豐富和完善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市民和遊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為商業和旅遊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記者 賴小青 通訊員 穗天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