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下午3時,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在這座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背後,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科技硬核實力展現出的智慧無處不在。華南理工大學深度參與,攻堅克難,敢於創新,為工程的順利完工作出了重要貢獻。
深中通道工程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是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A字形交通網絡骨架的關鍵一橫,創下十項世界之最,是當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華工設計」點亮深中通道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自2016年開始負責深中通道跨海工程全線房建與景觀工程設,項目涉及分布於中山、深圳及伶仃洋上的5個不同地塊,項目總建築面積74903平方米。
基中,西人工島為深中通道集橋隧轉換、管理維護、消防救援、科教觀光為一體的功能樞紐。其中主體建築面積約3.5萬平方米,總長度約390米,為國內最長的斜面清水混凝土建築;風塔高約55米,為國內首例高聳變截面清水混凝土結構。
西人工島主建築位處珠江口及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門戶位置,被鄰近的廣州南沙自貿區、深圳前海合作區、中山翠亨濱海區環抱,在飛機、航船還是岸上都可目視,是粵港澳大灣區中心的地標性工程。
西人工島建築在設計與建設過程中面臨巨大困難和挑戰。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於2016年7月開展概念方案設計,直到項目竣工歷經8年時間。團隊中的深中通道房建與景觀工程設計負責人何鏡堂、丘建發、包瑩,主要專業負責任人郭遠翔、裴澤駿、伍朝暉,以及設計團隊30多位設計師,始終以大局為重,全力協作配合,逐一克服困難,最終成功完成了設計任務。
何鏡堂院士及部分團隊成員巡查工程現場。
隨着深中通道房建工程的竣工驗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設計的西人工島主體建築「灣區之翼」,融合以海上鯤鵬為造型的西人工島,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和伶仃洋上的海陸空地標。
「華工技術」創新運用於深中通道
除「華工設計」外,深中通道還凝聚了華南理工大學多個科研團隊的「超級智慧」。
其中,來自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土木工程系谷利雄課題組師生解決了單片長度超100米、重量超1300噸的大節段鋼箱樑精確吊裝匹配的關鍵問題,團隊歷時4年,完成了共計92片總長逾10千米的超長特重大節段鋼箱樑的結構計算及線形應力監控工作,為深中通道實現高質量交工驗收及順利通車貢獻力量。
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道路工程系張肖寧教授、徐偉副教授以及2018級博士生李偉雄正高級工程師、2020級博士生聶文高級工程師一起,參與了深中通道鋼橋面鋪裝設計專題研究、鋼橋面環氧瀝青鋪裝施工技術服務、運營期鋼橋面環氧鋪裝後評估等工作,並創新應用於深中通道鋼橋面鋪裝施工過程質量控制,助力鋼橋面鋪裝工程質量提升。
來自該校土木與交通學院徐郁峰課題組解決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建設過程中的沉管隧道混凝土澆築施工過程精細三維有限元仿真分析,縮短了管節預製塢期,保障了總體工期。該校土木與交通學院土木工程系蔡健教授、陳慶軍教授,則完成了「外鋼殼沉管隧道結構力學分析及優化方法開發研究」的項目研究。土木與交通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系林培群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實現了深中通道及周邊路網交通流狀態感知、節假日交通數據融合與趨勢研判,助力深中通道保通保暢及安全運行。
「華工人才」聚力共築深中通道
作為「工程師的搖籃」,在深中通道建設過程中,還有一大批包括深中通道總工、副總工在內的華南理工校友也貢獻着智慧和力量。華南理工大學橋樑工程專業碩士宋神友校友,擔任建設公司副總經理、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總工程師,帶領建設團隊歷時4年,填補鋼殼砼沉管隧道及離岸海中大跨徑懸索橋建設技術空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海集群工程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引領中國跨海通道工程技術實現新跨越。
國內著名的隧道專家、華南理工大學1985級工民建專業校友陳越擔任了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華南理工大學陳煥勇校友,任深中通道管理中心總工辦副主任,負責深中通道的全線橋樑技術管理和BIM數字化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路橋方向)畢業生古世煌校友,先後深度參與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自密實混凝土澆築、舾裝、浮運安裝及東、西人工島現場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土木與交通學院2008級工程碩士唐凌煒校友,擔任保利長大工程有限公司深中通道S15標項目經理,帶領整個項目團隊,在專家支持下,開創了業內環氧瀝青鋪裝全環節自動化施工的先河。
與此同時,華南理工大學橋樑工程專業陳偉樂校友,2004級工程博士潘放校友,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生肖飛等大批校友也都參與了深中通道項目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等各個環節的工作;2017-2020級道路與橋樑班級近200名同學奔赴深中通道的建設現場,完成了調研、實習等實踐任務。(記者 黃裕勇)
頂圖:西人工島總體鳥瞰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