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遇見通化·三餐四季 |「菇糧間作」科技范兒,解鎖豐收新密碼

遇見通化·三餐四季 |「菇糧間作」科技范兒,解鎖豐收新密碼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4-09-25 21:24:42 來源:香港商報網

    金秋時節,通化市鴨園鎮二道溝村處處洋溢着豐收的喜悅。在這裏,「菇糧間作」模式滿滿科技范兒,正解鎖着科技引領、產業興村的豐收「密碼」,繪就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田野「現代耕耘圖」。

    示範田裏,由玉米芯、秸稈、稻殼精心鋪設而成的「溫床」上,一朵朵肥美的赤松茸競相生長,旁邊的玉米植株挺拔,棒大飽滿。吉林省菇芝緣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惠新興奮地介紹道:「這是『菇糧間作』生長出的高品質赤松茸,7 月份種下後,已採收了 2000 多斤,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只要氣溫不低於零度,就會一直出菇,而且生長的玉米也特別好。不僅口感品質絕佳,玉米也個大飽滿。」

    今年,二道溝村駐村工作隊及村「兩委」緊緊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政策性技術創新,大力探索玉米地套種赤松茸的新模式,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真正做到「一地雙收、一田兩用」。

    沃野千里,「豐」景如畫,「菇糧間作」,「錢」景廣闊。張惠新告訴記者:「以前單純種玉米,一畝地收益僅有幾百塊錢。如今,玉米長得好,赤松茸 40 天左右就能出菇,A級 品質能賣到七八十元一斤,普通的也能賣到 20 元左右。今年我們種得晚,明年從春天開始出菇,預計一畝地能採收 4000 斤赤松茸。」

    「咱們的赤松茸得益於黑土地的先天優勢,加上晝夜溫差大,又緊鄰山泉水,蘑菇腿粗蓋肥,口感細膩脆嫩,爽滑可口,且營養豐富。」張惠新說,通化的好山、好水、好土在科技的加持下孕育出上好的赤松茸,但受東北氣候限制,土地利用率與南方地區仍有差距。於是,在夏季間作成功的基礎上,經過反覆試驗、育種,成功實現冬季大田反季節種植赤松茸,進一步拓寬了「菇糧間作」新模式,徹底解決了東北山區冬季良田閒置、土壤板結和肥力不足等問題。

    二道溝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磊介紹道:「秋收後,通過實施秸稈還田、發酵,為下一步種植赤松茸做好前期準備。再經過翻土、鋪料、播種、再覆土,讓菌種在冬季嚴寒和積雪的低溫環境下育菌殺蟲,在明年清明前有充足的水分茁壯生長。」採收後的培養料又成為有機肥料還田,不僅改良了土壤板結,提升了土質肥力,更提高了土地厚度,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循環鏈,切實帶動村民富起來,讓「錢袋子」鼓起來。

    目前,村里正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與河南的深加工企業達成合作意向,赤松茸銷路無憂。張惠新不斷探索「菇糧間作」新模式:「三伏天南方赤松茸很難生長,我們獨具優勢,明年打算進行推廣。同時,發展『秋播春收』,今年秋養菌,明年清明出菇,採收後種植甜玉米,不用施肥,然後再種菇。」

    將生態美食「赤松茸」搬上餐桌,赤松茸刺身、赤松茸火鍋、赤松茸藥膳湯品……多種做法的「素中之葷」鮮美、嫩滑、脆爽,令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

    鄉村振興,產業為基。近年來,通化市立足資源稟賦,科學謀劃布局,找準發展「一村一品」切入點,積極發展特色產業,探索鄉村種植新模式,現代農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新動能加速釋放,讓糧倉更加豐盈。(記者 冀文嫻 實習記者 林淇 馬婉怡)

責任編輯:林梓琦 遇見通化·三餐四季 |「菇糧間作」科技范兒,解鎖豐收新密碼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