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吳桐山
隨着疫情陰霾逐漸散去,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互動日益頻繁。一個顯著的現象是,香港人北上消費的熱情不斷升溫,與此同時,內地的零售、餐飲品牌也紛紛南下,積極拓展香港市場。這一趨勢讓不少香港本地商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甚至有人認為,這反映出香港正在失去其比較優勢。然而,這樣的觀點未免過於短視。在筆者看來,我們應該轉換思維,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大灣區,從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不可否認,內地憑藉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完善的產業鏈,在生產端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商品。與此同時,內地互聯網應用的飛速發展,也在不斷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和服務效率的提升。這些都是香港本地商家難以匹敵的競爭優勢。然而,這並不意味着香港就因此失去了發展的空間和動力。
事實上,內地品牌和平台的湧入,為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以網購為例,過去香港人的網購選擇相對有限,本地網購平台規模較小,難以與線下零售市場相抗衡。但隨着內地網購平台的大舉南下,並建立專門的跨境轉運中心,香港的網購環境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平台不僅帶來了更豐富的商品選擇和更優惠的價格,還通過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統,極大地提升了購物體驗。對於香港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香港作為大灣區的重要一員,其發展不應僅僅局限於本地區域內。大灣區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圈,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和創新能力。香港應該充分利用這一優勢,與內地城市緊密合作,共同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力。
發揮國際化和創科優勢
在這個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其在國際化和創科方面的獨特優勢。作為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香港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開放的市場環境和豐富的國際人才資源。這些都是香港在與內地合作中的重要籌碼。同時,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入,香港與內地之間的創新要素流動更加順暢,這為香港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香港需要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國際人才和企業落戶;同時,還要加強與內地的溝通協調,消除制度障礙,促進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此外,香港還應該積極參與大灣區的規劃建設,推動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提升區域內的整體交通和物流效率。
面對內地品牌和平台的競爭挑戰,香港不應感到恐懼或沮喪。應該通過轉換思維,放眼整個大灣區,香港完全可以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和增長點。這樣不僅有利於提升香港自身的競爭力,還能為整個大灣區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未來的路還很長,但只要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相信香港一定能在與大灣區的深度融合中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