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評論員 蘇信
貿發局新任主席馬時亨昨表示,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影響投資意欲和世界經濟,但對香港來說,有危便有機,因為香港有「一國兩制」下的「國際化城市」優勢,只要加大馬力,用足這些優勢和機遇,相信香港會越做越好。在現時「逆全球化」和貿易保護愈發凸顯,全球經濟格局深度重構的背景下,香港面對的挑戰固然前所未有,惟最壞情況下的失之東隅,仍可收之桑榆,區域化經貿合作正成為許多經濟體的務實選項,給本港帶來新的機遇。環境在變,香港亦須善於識變、勇於應變、敢於求變,不斷改革創新,做好升級版的「超級聯繫人」,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區域化的浪潮中引領新航程,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繼續邁步向前。
當前,美國單方面挑起關稅戰、貿易戰,令全球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後果之一是促使區域化合作浪潮的興起,各經濟體以此開拓緩衝地帶,應對關稅脅迫,避免過度依賴美國的市場。例如國際合作向雙邊協定轉變,進一步強化特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關係;各國更積極開拓新市場、加快供應鏈多元化布局等。對香港來說,既要看到全球政經格局急速變化對傳統貿易模式帶來衝擊,又要看到未來在促進區域合作深化中能夠獲得的新戰略支點,正是「有危自有機」,而且機遇始終大於挑戰。
香港要捕捉區域化浪潮中的新機,必須用好「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主動深化國際合作。馬時亨指出,香港有自由港地位,CEPA機制,大灣區國家戰略和北都區發展潛力機遇等,正是這些其他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優勢和確定性,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企業將業務和投資轉移至香港,透過香港分享中國機遇,內地企業則藉助香港開拓海外市場。而香港憑藉健全的法律體系,國際化的仲裁能力,高效的金融支持,豐富的專業人才庫,穩健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資金、人才和信息自由流通等共同構成的強大軟實力,恰好能成為彌合區域合作複雜差異的「制度轉換器」與「信任催化劑」。發揮好「內聯外通」核心功能,扮演好新時期「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的角色,香港地位作用將愈加凸顯。
時代變化帶來新機遇,留給的是有準備的人,香港要充實「超級聯繫人」的價值,必須銳意改革,實現突破性創新。馬時亨設想貿發局未來五大工作方向,包括研究調整海外辦事處分布及資源分配,適應地緣政治變化及開拓商機需要;改善現有論壇平台,加入更多產業元素,計劃明年亞洲金融論壇(AFF)名字改為AFF+;繼續支援中小企數碼化及供應鏈布局,協助打開新興市場;建議在北都興建新會展場地等,均是可行的方向。通過改革創新,讓香港的服務功能向高增值躍升,合作目標向區域化聚焦,經濟動能向新賽道拓展,進一步開拓東盟、中亞、中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全球南方等新興市場,發掘箇中商機,貢獻獨特價值,拓闊國際「朋友圈」,香港內聯外通的橋樑地位必然更加穩固,在抗衡貿易戰的同時,為自身發展開闢更廣闊天地,帶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