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2

樓房短命:城市不可承受之重

2014-04-14
来源:香港商报 李鵬飛

  在任何城市,房屋無疑都是家庭的溫暖母體,但在浙江奉化一幢只有20年歷史的居民樓突遭粉碎性倒塌,竟成了吞噬生命的墳墓。這讓人憂慮,城市中矗立的漂亮水泥建築森林,會不會是些不定時炸彈?

  按照中國《民用建築設計通則》規定,一般性建築的耐久年限為50年到100年。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建築的實際壽命與該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2010年,住建部一位負責人表示:「我國是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卻只能持續25-30年。」相較之下,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是74年。這個冷酷的事實,讓《物權法》起草時爭議的土地使用權70年后「怎麼辦」的難題頗具幽默的色彩。

  這并非個案,近年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的樓房頻頻成事故主角。這是由於改革開放之初,市場經濟剛剛起步,由於規範標準體系跟不上建設速度,加上技術和資金方面的原因,建築工程質量很難得到保證。此外,考慮到建築成本,當時一些結構應該采用鋼筋和水泥的地方或減少或取消,甚至以泥漿代替水泥砂漿使用,也會嚴重影響房屋質量和使用壽命。

  除了建築質量不過關導致的自然倒塌,中國樓房的短命更來自於地方政府那只镕不住的手。地方政府之所以熱衷於拆遷,是因為能夠從中創造政績——通過大規模城市拆遷、改造,把大量沒有達到使用壽命的建築拆遷,以此帶動相關建築、材料等行業的發展,轉換為被地方政府津津樂道的GDP。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本應作為市場經濟秩序的裁判員,卻一躍成為主要參與者,無論行為或動機都趨向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非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政府公司化」的短視逐利趨向之下,賣地無疑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更吊詭的是,在地方政府這一短視的房地產政策誘導下,房地產開發商故意忽略商品房的固有周期,規劃、設計、建設都只圍繞30年的壽命進行,客觀上又會影響建築的質量。

  由此可見,無論是建築質量監管中的懈怠,還是政績冲動下城市規劃的短視,都與地方政府的失職直接或間接挂鉤。若要讓塌樓的悲劇不再重演,讓房屋庇護下每一個家庭都不再為頭頂的片瓦殫精竭慮,舊有建築的質量問題或許只能亡羊補牢,今后新的建築物能否嚴格遵照,收縮地方政府的逐利本能、提高安全監管的有效性將成為唯一的選項。

  危樓頻頻出現,既是對建築質量監管的懈怠,更是追求GDP政績官員的罔顧人民利益之作。李鵬飛


[责任编辑:鄭嬋娟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