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香港受不起政治風暴冲擊

2014-08-29
来源:香港商報
  早前財爺曾俊華撰文指出,若香港因政改而弄致政局不安,可能會被大鱷乘機炒作,并釀成金融經濟的「完美風暴」。這個話題旋即引起了廣泛議論,探討港府應如何應對及部署防範,特別是當「占中」肯定會上馬之際,這方面確有必要。
 
  港承受震蕩能力比當年差
 
  香港多年來已經歷過不少金融風暴,并令經濟受到冲擊。風暴有外源及內源兩種,外源的是純因外圍事故引起的冲擊波所致,香港作為自由開放的體系必受到連累,對此種冲擊港府須研究抗衡及防範之道。內源風暴則是因為本身體系內有問題,存在着系統性風險,故引來冲擊,讓大鱷可乘機炒作。香港最近一次大規模且嚴重的冲擊發生在1997年起始的亞洲金融風暴,源自泰國的風波冲到香港,到1998年更迫使港府入市以消解聯匯的壓力。對此舉當時本港及外間爭論甚多,焦點是應否如此干預市場,但結果終於成功地穩住了本港金融。
 
  亞洲金融風暴對香港來說主要是外源冲擊。當時香港經濟仍處旺勢(實際上是香港發展頂峰期),而銀行體系穩健,事后證明這體系是經得起嚴峻考驗的。當年唯一大問題是樓市泡沫較大,在冲擊下大幅下調拖累了經濟,也加大了震蕩。此外,風暴還凸顯了香港經濟的一個結構性弱點:產業基礎單薄,集中於金融地產及旅游等幾項,在冲擊下一同倒下,全線失守,而無法分攤風險。
 
  目前香港若再遭遇外源冲擊承受力有多少,可按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作初步分析。現時本港經濟相對當年是弱勢,頂峰早已過去而競爭力持續下滑,最新情况顯示內地挺港政策尤其自由行的效力已見頂回落。與此同時,樓市價格泡沫更勝1997年。唯一可喜者是銀行體系依然穩健,但歐美金融海嘯卻暴露出另一個金融弱點:資產管理方面監管不足,雷曼事件的風波可以為鑑。無論如何從總體看,香港財經體系對震蕩的承受力,相比當年是差了而不是強了。
 
  事實上,本港財金高官已就外來冲擊頻頻發出預警,如最近金管局總裁陳德霖便指出,美國的退市可能帶來流動性收縮、利率上升和價格下跌的三重打擊。特別值得注意者是,隨着金融海嘯由2008年8月起流入本港的過千億美元資金,若大舉流出將引發重大風險。顯然,除了考慮本港對外源冲擊的承受力外,還應考慮外源冲擊的力度。相比1997年外源冲擊的強度及凶險程度是高得多的;當年只是亞洲出問題,國際上尤其歐美的財經狀况仍佳,可提供出口拉動助亞洲脫困。現時情况剛相反,歐美狀態堪虞,并成了冲擊的主要來源,外需不足更令亞洲包括香港受到更多壓力。至此形勢已十分清楚,本港的內外狀况均顯示,若有新一輪冲擊波后果或將較前嚴重。
 
  內源冲擊更麻煩
 
  然而,曾財爺提醒港人的,還不止於上述的外源冲擊,更麻煩的是內源冲擊。這來自政治性的內部不穩因素,由政治對抗引發社會動蕩,并令政府管治能力受損,最終影響經濟。在這時若碰上外圍不穩,形成內外源冲擊夾擊效果疊加,便是真正的「完美風暴」。即使沒如此巧合,單是內部政治動蕩持續而引致經濟受損,其后果依然堪虞,到時即使大鱷不來熱錢不走,港人的錢也會外逃,到時不單走資還會走人,引發大規模移民潮。有人說財爺靠嚇和誇大其詞,實是無知至極。
 
  當然,若發生此種情况,或明顯地極有可能發生此種情况之時,中央不會坐視不理,到時會作何種反應,并非筆者所能推測。
 
  無論如何,即使不出現比較激烈的政治動蕩,以目前本港的政治生態及施政受阻狀况,香港的競爭力及經濟形勢亦必江河日下。經濟不因激烈政爭如急病發作暴斃,也會因慢性的內耗如失血過多而亡,更勿忘記周邊地區都在加快發展,在香港的沉舟側畔,將有千帆搖曳而過。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