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保障食品安全 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2014-09-10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李明生

   「地溝油」或「餿水油」事件愈鬧愈大,市民人心惶惶。繼台灣當局查明涉及劣質油的廠商增至超過1200家,問題產品亦逾200款,廣泛遍布日常食品和夜市小吃等,本港方面亦接連揭發多間知名食店懷疑牽涉其中,尚幸食安中心昨向台方證實至今未有問題豬油輸入本港,惟市民信心仍是大受打擊。劣質油縱不構成即時健康威脅,但其不理想的衛生條件肯定不能用於食物制作,加上今次事件的影響範圍非常之大,有關當局實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采取措施加強保障食品安全,方可讓市民安食下嚥。

  劣質油問題得以鬧大,實因把關難度不小。首先,現時并無檢測措施針對「地溝油」,當局僅能透過間接指標進行測試,例如所含致癌物、重金屬、以及酸價等,不同地方又有不同的含量標準,更重要的是,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今次涉及的劣質油便經精煉、稀釋等化學程序成功瞞過檢驗,所以檢測方面確存一定難度。而且,絕大多數食品都是先流入、后抽驗,食油自然沒有例外;有關做法無疑有利市場運作及降低成本,如有問題亦可訴諸法律予以追究,但就難以避免劣質油進入市面,僅能發揮阻嚇和補救的作用,而非事前嚴厲防範。再者,本港食品以入口為主,這在全球化貿易下本來正常不過,但也意味局方無法在上游把關,食品一抵埠很快就會流入市面。凡此種種,客觀而言,食品安全要做到「零問題」恐是不可能任務。

  然而,食品安全無疑存在加強監管的空間。循法治入手,一方面可加強執法力度,另方面可檢討司法規範,例如,加強市面抽查次數,擴大食安中心權力,調低個別有害物的含量規限,以至上調違法的罰款及罰則,甚而針對個別情况采取先檢驗后流入的管理辦法等。當然,這亦要做到充分平衡,避免過度影響市場運作和市民生活,好像應對禽流感的嚴厲措施,雖然有效確保健康安全,但大規模殺鸡、禁售及暫停入口活鸡等,亦對業界和民生構成一定程度的問題。

  有鑒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本港其實可以把握機遇,絕對有條件發展成為大中華以至亞洲區內的食安檢測中心。冰封三尺非一日寒,食安問題最近愈揭愈多,未必就是食物突然變得危險,更大可能是受惠檢測發展,因而才令原本未被發現的問題曝光,就如今次的劣質油事件便斷非新鮮事了。由本港到全世界,加強食安檢測實乃題中應有之義,而本港業界及科研機構更應當仁不讓。事實上,香港的法治水平獲得全球信任,食安指標不少都跟國際接軌,還新生效了《商品說明條例》,政府效率和商界效率亦在世界名列前茅,而自由港與美食天堂集於一身,也意味許多跨國食品都在港有售須要經過香港關卡,最重要的是擁有「一國兩制」的特殊身份,CEPA已將食品檢測納入範圍,本港擁有的優勢可謂一言難盡,得到本港認可的食品定能確保安全并行銷各地。只要有關方面繼續在法例及經營環境等予以配合,而科研機構亦跟業界加強合作和溝通,檢測產業應大有可為,這不但有利保障本港市民的食品安全,也可對區內甚而世界的食安檢測發揮積極作用。

  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