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全球化的犧牲品

2014-12-19
来源:新浪財經

  導讀:財經撰稿人伍德(BARRY WOOD)在MarketWatch撰文指出,由于全球化的影響,澳大利亞的汽車業已經基本死亡,而整體制造業也前景堪憂,在商品繁榮結束的今天,這個國家的經濟將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

  以下即伍德的評論文章全文:

  對于澳大利亞汽車行業和其5萬員工而言,過去十八個月的時間簡直就是一場災難。這個國家的汽車廠一家接一家地宣布,沒有進口保護,他們就無法賺錢,唯有關門一途。

  福特(F)是第一個動作的。該公司澳大利亞首席執行官格拉齊亞諾(Bob Graziano)研究發現,澳大利亞的制造成本是亞洲的四倍,歐洲的兩倍。澳大利亞福特過去五年時間當中累計虧損6億美元,格拉齊亞諾宣布,從1925年就開始在澳大利亞生產汽車的他們將于2016年停產。

  澳大利亞最大的汽車廠商通用汽車(31.75, 0.60, 1.93%)霍頓(GM)將于2017年停止在本地的生產。豐田章男告知墨爾本附近的豐田(TM)員工,考慮到目前和未來的貿易協議,“繼續在澳大利亞制造汽車是無法自力更生的”,豐田現代化的澳洲車廠將于兩年內關閉。

  分析師們指出,是規模經濟殺死了澳大利亞汽車業。澳大利亞只有2300萬人口,年汽車銷售量剛剛超過100萬部,在不受限制的競爭環境中,高成本的本土制造商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澳大利亞歷屆政府都熱烈擁抱全球化,放棄了名聲不那么美妙的進口替代經濟發展模式。在過去,澳大利亞國內的生產商曾經擁有過配額和關稅的保護——1990年代中期,關稅還高達30%。市場開放措施使得汽車關稅以每年2.5%的速度降低,直至目前的5%。為了削弱這種競爭的沖擊,澳大利亞政府一度為國內生產商發放補貼,但是補貼最終也逐漸消失了。

  低關稅帶動了低價進口商品的猛增,現在已經徹底統治了該國市場。盡管汽車市場持續擴張,澳大利亞經濟也持續發展,但是過去十年當中,本土汽車產量還是下滑了50%。去年,澳大利亞只生產了21萬部汽車,在許多地方,這都只相當于一所裝配廠的產量。目前,在澳大利亞汽車市場上,本土生產商的份額只有不到18%。

  很多外國旅游者都知道,澳大利亞是一個高物價的經濟體。筆者11月間曾經在澳大利亞做了一次兩周的旅行,對這一點印象極為深刻。在麥當勞(93.67, 2.02, 2.20%),一個漢堡包和一份魚肉三明治要8美元,在Krispy Kreme,一份甜甜圈和一杯咖啡要6美元,在布里斯班一家餐廳,一個漢堡和一杯啤酒要20美元……讓我著實吃驚。

  澳大利亞汽車業工人——那些現在還沒有被裁掉的——收入相當可觀。即便按照最近已經貶值的澳大利亞元匯率計算,許多人的年薪也超過10萬美元。汽車行業的基礎時薪超過20美元,澳大利亞的最低時薪相當于15美元。

  澳大利亞堪稱是礦產資源的寶庫。中國是他們最大的貿易伙伴,在上個月主持了布里斯班二十國峰會之后,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還和中國主席習近平簽署了一份里程碑式的貿易協議。

  乘著1990年代和2000年代商品大繁榮的東風,澳大利亞依靠出口鐵礦石、煤和天然氣大發其財。失業率持續保持低水平,國家經濟二十年不知衰退為何物,以人均數字計算,他們已經躋身世界二十最富國家之列。

  可是,伴隨商品繁榮走向尾聲,澳大利亞的競爭力問題就浮出了水面。由于礦業領域持續而強大的資本流入,澳元匯率攀升到了明顯不可持續的水平。澳元對美元的升值使得成本的差異變得更加嚴峻。2013年之后,這一趨勢反轉過來,現在,澳元匯率已經喪失了過去十年當中40%升值幅度的一半。

  可是,即便如此,澳大利亞的競爭力依然嚴重不足。在波士頓咨詢公司的全球制造業成本競爭指數內,澳大利亞是二十五個經濟體當中最差的一個。該公司指出,澳大利亞的制造業成本高于德國和荷蘭,甚至高于瑞士,其制造業在過去十年生產率下滑的情況下,工資還增長了48%。

  現在的澳大利亞已經純然變成了一個只有服務業和自然資源的經濟體,正如前通用汽車澳大利亞首席執行官德弗魯克斯(Mike Devereux)的坦率言辭——澳大利亞現在就是“一座農莊、一所旅館加一個礦場”。

  在這片南半球大陸上,制造業的前景已經變得極為暗淡。在哀嘆著澳大利亞汽車業之死的時候,觀察家們真正感到驚奇的其實是,這一天居然拖到現在才真正到來。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