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同業存款統計調整的誤解

2015-01-01
来源:香港商报

  近日,央行將銀行之外的金融機構的存款統計在一般存款之內,暫時不交準備金。市場有人卻認為因此相當於下調了準備金從而釋放了上萬億的資金。實在是匪夷所思!市場因此大漲也顯得荒唐可笑。

  釋放萬億資金無稽之談

  其實,此次統計口徑調整之前,同業存款也是不用交準備金20%,并且幾乎全部運用出去,不像一般存款,交20%準備金并且只能用剩餘部分。如果此次將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算一般存款,也交準備金,無論交多少,實際上都是緊縮,會導致銀行被動收縮同業貸款等資產業務,與目前的國務院精神背道而馳。

  11月份我們已經預測到:短期內,同業存款不用交準備金,商行和央行的資金都不會動,不會產生真正的緊縮,這樣,由於分母擴大,名義上的存準率會下降,實質上存準率不變,不會因此而產生新的更多可貸資金,因此釋放萬億資金是無稽之談。但不排除未來貸款增長太快,經濟較熱,同業存款也要繳納存款準備金的機會。不過,近期的主要矛盾是經濟較低迷,適度寬松是主基調。

  同時,由於存款口徑調整,貸款指標也會調整(非銀行的金融機構同業貸款也計入貸款),同業貸款原來不受存貸比指標控制,導致新貸存比指標會有所上升(上升約2.1個百分點)。對存貸款指標下降的意義不大,個別銀行存貸比指標會更緊張,或促使有關部門相應調整對存貸比的監管。

  存貸比將提升

  一直有取消存貸比監管指標的聲音,該指標為商業銀行法所規定,隨着銀行資產負債的多元化,該指標應該隨之調整。但存貸比監管指標的取消或調整,也不意味着貸款增長的無約束,只是因應資產負債的變化而作出的被動變化而已,特別在結構調整之時貸款不可能過多投放。估計新存貸比為72.7%,較原存貸比高出兩個百分點。

  另外,無論中央銀行利用什麼政策工具,無論這些工具是存準率、還是短中期票據,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投放到實體的融資量及融資成本上,主要是貸款及利率,政策工具只是中間目標或手段,貸款及利率才是最終目標。政策工具再多樣,放松措施再頻繁,如果貸款及社會融資量不增太多,貸款利率沒有下降,最終目標仍不能說很寬松,經濟體也不會實質性地感受到寬松的好處。就當前的中國債務水平及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來說,貸款不可能多放,目前13%至14%的貸款增速已經不低,利率也不會迅速下降很多,寬松預期不能太樂觀。交銀國際研究部董事總經理楊青麗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