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吾從周:關於新一輪國企改革的隨想

2015-02-26
来源:网易财经

  楓林仙/文

  以前的國企改革把所有制孤立地理解為改革核心,認為‘所有權改制,一抓就靈’,而不理解產權範疇的更廣泛外延,所以忽視‘週邊’的金融、價格、就業領域的改革,結果自我捆綁。這成了所有權神話或所有權迷信。 經過二十年抓大放小,國企都已經坐大。 民資在結構上還無法接盤。 所以,如果現在只提私有化仍然是產權迷信,又會掉進一幫民粹知識份子佈置的政治和道義陷阱。完全可以大膽地說,只要搞私有化,馬上又有成群的知識份子叫喊轉型正義,煽動反改革狂熱乃至街頭運動,破壞社會穩定。

  現在的新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則顛倒這個次序,反而會更有可期之處。 因為,新的設計將所有權改革的最終目標作為一個市場試錯選擇的結果排在了改革順序的最後,而之前則把這一尚需達成的目標當作為前提,然而這卻是一個尚不真實存在前提。現在改革設計者更明確地認識到了,良好的宏觀財經狀況、大量的民間資本存量、不斷提升效率的資本市場、較為自由的勞動市場以及一個能以強力有效反腐和對分利者實施政治控制的政府,是成功推行國企改革的前提。

  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配合,可以被視為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公式。其中,民資入股和職工持股之後,在現在的市場上只要放開國企股份的二級流通,就能低成本地私有化,最後便可較為容易地使放開國有股的完全自由交易水到渠成。

  而且只要資本市場在不斷健全,股權分配與未來溢價之間就是正相關關係,因此在改革信心方面可以更靈活地見風使舵,也使產權改革有更大操作空間,解決了捷克式或波蘭式改革和我國九十年代MBO改革方式的震盪和補償難題。 通過稀釋國企中國有產權的密度換取產權的可交易性,使產權逐步流動起來,被融入產權流。產權不是靜態的持有狀態,而是以產權流的方式在動態地配置和再配置。 新方案對產權範疇的理解遠勝九十年代。

  混合所有制的國企改革是一個聰明的設計,瓦解了職工潛在的抵觸和抗拒。這樣在政治上就解除了特權瓜分者可能的共謀和政治共振。 混合所有制將市場上具有不同功能和邊際生產力的資本預先埋入了己有的國企產權結構中,內置了企業治理結構的產權基礎或前提。這是從過去國企改革的多方面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解決方案,應該說都打包內置到了這個新的改革設計當中。相當高明。

  混合所有制和職工持股改革的設計解決了過去產權改革中增量或生產性激厲不足的問題。過去在這方面的最大問題是把產權改革的主要激勵搞成了分配激勵,或瓜分激勵。參與者首先關心的是如何將存量資產變現,套取殘損資產的租金紅利。因此不關心企業未來治理和生產績效的提升,把產權改革搞成了資產壟斷權的尋租最大化。結果就是,改一家,摧毀一家企業。給人民和政府添亂,也極不公平。 而且,混合式產權改革會隨著改革的可控的市場化進程產生出生產性激勵不斷自強化的效果。 而九十年代的以改變所有權名義配置方式為核心的一刀切式改革則沒有這樣的內在機理,因而改革本身也缺乏可控性。

  如果九十年代是(政府)外緣式改革,現在則是(企業)內置式改革。強調在微觀企業機制框架下的私有化和市場化。 外緣式改革的機械性較強,內置式改革的有機性或生長性較強。 核算機制以資本滲透方式被引入國企的微觀結構之中。 資本結構和產權結構就有可能大體上同步變化,前者最終改變後者。 過去的改革反倒是資本結構的變化過程與產權變化的過程相背離。新一輪國企改革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