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中國經濟不行了?別逗了

2015-03-12
来源: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記者 沈 寅

  中國經濟不行了?崩潰即將到來?這種聲音從哪兒冒出來的?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小廚一查,最近,《華爾街日報》刊發了題為《中國經濟崩潰即將到來》的文章,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大膽提出了“中國崩潰論”,認為,GDP增長逐步放緩將導致民眾大規模的不滿,甚至會引發社會動盪。這一觀點,引得西方個別媒體應聲附和。

  乍聽之下,有兩個論調。一種比較悲觀,認為經濟下行、長期低速將是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另一種可謂唱空,似乎在新常態裡,中國經濟將一蹶不振。對此,小廚只有呵呵了。啥也甭說,咱先來看看數據。

  數據凸顯穩中有進

  先看GDP增速,2014年中國7.4%,對比發達國家,美國2.4%,歐元區0.8%,日本才0.2%,中國增速遙遙領先;對比金磚四國,印度7.4%,南非1.4%,俄羅斯0.7%,巴西0.1%,中國增速無疑強勁。試問,那個經濟不行了的國家,經濟增速能名列世界前茅!

  小廚想說,“事非經過不知難”。經常爬坡登山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開始時上得疾也爬得快,可越往後越感吃力,因為空氣越來越稀薄,速度自然也就慢下來了,然而不經意間回頭望去,卻發現自己攀上了“群山漸小”的新高度。登山如此,經濟發展也如是。

  2014年,世界經濟復蘇疲弱的“亞健康”狀態依然持續,經濟金融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國內經濟仍處在“三期”疊加的陣痛期,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生產價格持續下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比較嚴峻。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從容應對各種挑戰,頂住巨大的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增長,成就來之十分不易。

  當然,看中國這麼大一個經濟體,不能光看GDP一個數,要看更全面的資料,才能反映經濟運行的全景。

  到2014年底,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1322萬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快於經濟增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9.2%,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0%;實現了國內糧食產量“十一連增”;根據聯合國貿發會《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2014年中國成為全球外國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國,也是中國自2003年以來首次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有力的資料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試問,哪個經濟將崩潰的國家,就業資料、百姓收入會逆勢上揚,吸引外資會登頂全球?

  GDP增速放緩而就業和收入穩定,同時,物價平穩,農業穩固,外資穩定,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這是我們無需為速度過度擔心的理由,更為重要的是,還應該看到中國經濟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

  經濟變化要看“含金量”

  2014年的7.4%增速,是一個有著較高“含金量”的增速水準。

  首先,產業結構在孕育新的突破。繼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過工業以來,趨勢正在延續。到2014年年底,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46.9%提高到48.2%,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湧現。

  其次,需求結構有積極的變化。2014年以來投資增速繼續高位放緩,出口增速開始換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繼續增強,2014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3個百分點,達到51.2%。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整個經濟結構優化再平衡的態勢比較明顯。

  再次,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2014年,我國國家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變價計算),比上年提高7.0%,這是勞動力素質提高、科技進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同時,區域結構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快於東部地區。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在增強。

  最後,資源環境成本消耗正在不斷減少。2014年,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是近年來最大降幅。

  上述資料表明,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結構在持續改善,增長的品質有所提高,經濟內生的新動力有所集聚,同時新經濟的成份在茁壯成長。小廚在想,對中國經濟持懷疑態度的人難道沒有看出來,整個中國經濟繼續在向好的預期方向發展、在向中高端水準邁進嗎?

  經濟行不行,老百姓最有發言權

  如果說經濟結構變化、能耗下降這些離老百姓生活比較遠的話。那麼,還有很多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正發生在我們身邊。

  第一,出國旅遊火了!中國人占了兩個第一。

  國家旅遊局2014年12月3日發佈的資料顯示,11月,中國內地公民當年出境旅遊首次突破1億人次。綜合此前發佈的資料,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市場,同時我國也以境外旅遊消費1020億美元,超過美國和德國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保障不斷提高。我國建立了覆蓋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一張保障網,全國95%的城鄉居民有了基本醫保。而根據最新情況,2015年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人均補助標準在2014年的基礎上提高60元,達到380元。

  第三,看網路消費。2014年,阿裡“11·11”網路購物節全天交易額571億元(約合93億美元),而美國“黑色星期五”所有傳統商場的銷售額也不過91億美元,所有網路銷售額僅24億美元。

  第四,看出行便利。高鐵四通八達,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高鐵沿線的旅遊發展。2014年,高速鐵路運營里程達1.6萬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

  改革開放激發活力

  如果說,資料給以當下信心,那麼,改革將帶來未來自信。隨著全面深化改革號角響起,各種紅利正在不斷被釋放出來。

  政府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後證”和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的商事制度,啟動鐵路運輸、郵政業、電信業“營改增”改革試點,放開非公立醫療機構醫療服務價格……這些舉措點燃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激情,激發了市場活力;2014年,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達到1293萬戶,其中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45.9%,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8.1%,尤其是鐵路、教育、醫療等傳統行業的行政壁壘被打破後,民間資本大量湧入,為這些行業注入新的生機。此外,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改革全面實施,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這些措施破除區域發展壁壘,深化對外開放。

  金融改革大步向前。民間金融的熱情獲得鼓勵,首批試點的5家民營銀行已全部獲准籌建,前海微眾銀行已經開始試營業。《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發佈,醞釀20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此舉將大大改變中國金融生態,有力支持利率市場化推進。同時,隨著滬港通全面開閘和新版退市制度施行,證券市場環境持續改善帶動市場信心不斷高漲。新三板市場面向全國擴容,掛牌公司數量大增,進一步完善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激發了實體經濟活力。

  不僅如此,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等大幕也將拉開。自上而下,改革釋放巨大紅利,且正持續深化。

  賞“新”悅目高增速

  自下而上的創新也在改變著中國!

  經濟新常態下,政府在拼,企業其實也蠻拼的。

  技術創新,搶佔市場制高點。商業模式創新,拓展發展空間。管理創新、行銷創新、設計創新、產業鏈整合創新……挑戰更意味著機遇,新常態下,各類企業創新百花齊放。

  更讓專家學者們驚歎的是,2014年,無孔不入的互聯網經濟,給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網路消費正為中國消費創造著巨大增量,據測算,約60%的網上消費與線下零售是替代關係,而其餘40%則是增量消費,而且這種增量消費在三四線城市占近60%。

  顛覆傳統行業,互聯網思維正撬動經濟轉型。從各類金融理財“寶寶”的問世,到打車軟體的流行,再到鋼鐵、裝備製造擁抱電子商務,互聯網思維正向越來越多的傳統產業滲透。同時,O2O(線上線下)模式已開始廣泛傳播,網路協同製造、工業雲等模式已初露端倪,互聯網正在更深層次上對傳統行業進行重構。

  展望2015年

  展望今年,從外部環境看,金融危機後的調整仍未完成,世界經濟復蘇的過程仍然一波三折。從內部環境看,我國仍處於“三期疊加”,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依然較大,解決結構失衡、產能過剩等等矛盾仍需付出較大努力。但是,中國經濟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新常態更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上列舉了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4方面的發展機遇:第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第二,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第三,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發展前景更加穩定;第四,新常態下,中國政府大力簡政放權,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

  經濟增長速度高一點,還是低一點,本身並不重要,關鍵看經濟運行的品質。

  2015年,我們仍將面臨許多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高速增長”以及“提質增效”仍將是中國經濟的主旋律。一邊是改革風起雲湧,一邊是創新海闊天空。對於上下合力、改革創新雙輪驅動下的中國經濟巨輪前景,我們沒有理由悲觀。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