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的高中男孩都想成為搖滾巨星,”Skype第一號員工、目前已經自行創業的愛沙尼亞人塔維特·辛理庫斯(Taavet Hinrikus)對英國老牌雜誌《經濟學人》說,“但現在,這些男孩都夢想成為創業家。”
在席捲全球的科技創業新浪潮中,東歐小國的身影被投射得異常高大。在歐洲一眾大國忙於處理債務危機之時,這些東歐小國悄然成為新一代青年科技創業家們的孵化地。
2014年6月,穀歌在歐洲舉行“新歐洲百大(New Europe 100)”科技新星征選活動,谷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表示:“這些東歐國家不僅教育水準高,且與西歐發達國家暢行無阻。我們認為,正在蛻變中的國家能激發更多創新。”
深受蘇聯影響的創業者
瞭解互聯網科技的人一定對美國版微信WhatsApp不陌生,這家即時通訊軟體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是來自烏克蘭的創業家庫姆(Jan Koum)。
現年37歲的庫姆出生於烏克蘭,出生時,“電話對當時的烏克蘭人來說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設備”。
16歲時,庫姆隨父母一同來到美國。完成學業後,一直在雅虎工作到31歲。庫姆離開雅虎時,將創業目標瞄準了通訊領域。創立WhatsApp之初,庫姆就為自己約法三章:第一,推出的服務不帶廣告;第二,為了保障使用者隱私,這一服務不會存儲消息;第三,推出這一服務的宗旨將是持續提高用戶體驗。
總之,WhatsApp的宗旨是給人們一個不被竊聽的溝通橋樑,它從不訪問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姓名、性別、年齡或者聊天記錄等,許多西方媒體認為,這也許和庫姆孩童時在烏克蘭長大的經歷有關。WhatsApp推出五年後,已經成為全球最流行的、也是最具盈利潛力的手機應用之一—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iMessage、Line和Snapchat。目前,WhatsApp用戶每天在WhatsApp上面發送180億條消息,月度活躍使用者量已經達到4.5億。2014年2月19日,Facebook宣佈作價190億美元,全面收購WhatsApp。
在東歐,諸如庫姆這類的年輕人才並不罕見,他們都來自東歐國家,除了從小接觸父母親的經商之道外,也深受蘇聯時代的教育制度影響:尤為推崇科技與數理。
通訊軟體QuickBox的烏克蘭創始人之一費拉托夫(Taras Filatov)佐證了這一因果關係:“這些研發人才大多是蘇聯火箭科學家的子女。儘管東歐的太空與軍事產業日漸沒落,但這些科學家的技能依舊傳承給了下一代。”線上匯款系統TransferWise的愛沙尼亞創始人辛裡庫斯(Taavet Hinrikus)也表示:“我們從小生長在物資缺乏的環境中,但這樣的背景對創業很有幫助。”
今年不到22歲的俄羅斯創業家亞克賽諾夫(Dmitry Aksenov)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從小在俄羅斯南部農村長大,從小便接觸到父親的創業精神。
亞克賽諾夫回憶道:“我父親總是在研發各種機器。”他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父親曾創立了一間工程公司,他每天放學後的娛樂活動就是和父親一起鑽研機器。正是這樣的生長背景讓亞克賽諾夫與同輩的烏克蘭創業家馬克薩克(Bogdan Maksak)共同創立了FinGenius,這是一家總部設在倫敦的人工智慧公司,被稱作“銀行界的Siri”。
亞克賽諾夫和他的合作夥伴並不是唯一獲得成功的東歐創業家。事實上,來自羅馬尼亞、烏克蘭、愛沙尼亞、捷克等東歐國的科技新創業者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吸引了歐美各大科技公司的關注。
獲得成功後,東歐科技業者通常會將總部和業務團隊移到美國或英國,但卻仍將核心研發團隊留在東歐:一方面是因為東歐薪資水準較低,另一方面也能避免被矽谷科技巨頭挖走人才。
來自東歐本地的富豪開始對科技創業浪潮中的東歐年輕人有所回應。最近,烏克蘭第二富豪維克托·平丘克(Victor Pinchuk)在首都基輔啟動了一個互聯網商業孵化器EastLabs,希望借此來扶持初創企業。“我在社會活動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其目標是賦予下一代人以變革國家與世界的力量。”平丘克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如是說。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因為東歐國家長年政治危機所養成的不信任感,恐怕會對現今許多以“分享”為創業基礎的創業者形成阻礙。捷克網路社交分析軟體業者Socialbakers創辦人瑞薩伯(Jan Rezab)表示:“我們東歐人不習慣對外人透露一舉一動。“
羅馬尼亞正在取代美國矽谷?
優秀的人才,誘人的政策,正在讓一些原先不大起眼的東歐小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受歡迎的初創國家。
比如羅馬尼亞,如今它已經是人均技術工人最多的國家,整個國內有將近6.4萬名IT專業技術工人,它擁有令人羡慕的稅收制度—IT工作者在這裡可以享受完全免稅。
按照羅馬尼亞創業者、123ContactForm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弗洛林·科爾尼阿努(Florin Cornianu)的說法,羅馬尼亞將在兩年內成為足以向倫敦叫板的歐洲人才溫床。
“在羅馬尼亞,人們已經習慣於從無到有、白手起家。政府沒有任何幫助大家創業的行動,”弗洛林說,“但是眼下,好些因素綜合在一起發揮了作用,最近完成退出的創業者轉型成了天使投資人和創投人,幫助其他創始人發展他們的公司。”
弗洛林·科爾尼阿努的123ContactForm就是一個典例,這家公司能讓即使不會任何程式設計知識的人,也可以構建起網站。該公司創立於2008年,業務量每年都能實現100%的增長,光是在2014年新增加了將近20萬名顧客。其中五成的付費用戶來自美國,約占其全部使用者的四成。英國在免費用戶中占到5%,付費用戶占到6.5%。
“即便沒有大型投資,也可能取得成功,但是這的確需要艱辛的付出,” 弗洛林·科爾尼阿努說,“眼下當務之急是建立合適的團隊,並壯大規模—同時保持一種國際視野。最開始,這對於來自羅馬尼亞的我們或許是一個劣勢,但現在隨著我們不斷壯大自己優秀的團隊,它卻變成了一個優勢。”
在羅馬尼亞,引人注目的科技先驅還包括ThePoleSociety.com,該公司針對尋找資訊和推廣特別活動開發出一種移動應用程式,今年在巴西上線。
還有2014年上線的Twotap.com,這是一款自動結帳解決方案提供商,顧客可以用它通過各種移動應用或者網站向任何一家零售商購買任何一種商品。2014年8月,該公司從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和Green Visor Capital等知名投資機構獲得270萬美元的種子投資。
來自羅馬尼亞的公司Renderstreet.com和Moqups.com同樣在海外市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還有一家值得關注的科技公司是VisionBot。這家公司為半導體製造商設計了一款自動化機械臂,用於將表面貼裝元器件裝配到印製電路板上,且造價便宜,可以解決電氣工程師、製造商、駭客和科技愛好者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將原型電子產品打造成為工業產品所要耗費的龐大成本。Visionbot創造出了一種能將原型產品轉化為中等規模工業產品的生產線。
目前,羅馬尼亞的初創生態系統擁有大量創業孵化器、合作辦公空間和專設活動,以幫助那些新興創業者們。2014年,布加勒斯特舉行了HowToWeb5,這是東歐規模最大的科技大會。
科爾尼阿努堅持認為,羅馬尼亞的初創界一直保持著全球格局的視野。“這裡的創業者具備堅忍不拔的品質,他們懂得不能‘等靠要’,只能靠自己去取得更大的成就,”他說,“如今我們看到從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成功企業越來越多。”
“羅馬尼亞初創界的前景絕對是一片大好,” 科爾尼阿努還補充,“每年從事創業的人越來越多,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濃厚的創業興趣,當然,我們正在創造更多的成功。我們創造的成功越多,我們就越有機會取代倫敦、柏林—沒錯,甚至是美國的矽谷。”
愛沙尼亞,自上而下的數字變革
另外一個值得矚目的東歐創業國家是愛沙尼亞。身為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愛沙尼亞的全國人口數僅為130萬,1991年從蘇聯獨立時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擁有電話線,但在最近20年中,這個過去曾被瑞典、德國、俄羅斯殖民的在政治上毫無存在感的東歐小國,已經翻身成為了科技資訊大國,無論是Skype、Hotmail,還是Kazaa,這些知名網路服務的背後都有愛沙尼亞人的身影。
被譽為矽谷最具眼光的投資人之一的Draper對愛沙尼亞“數字政府”的管理理念大加讚賞,在他看來,未來的創業之光,屬於這個東歐小國。
1992年,愛沙尼亞獨立後的第一年,當時的首相瑪律特·拉爾(Mart Laar)帶領一群平均年齡才35歲的內閣成員,在兩年內推動了單一所得稅制、企業私有化及自由貿易健全貨幣體制。新創企業可以輕易在短時間內進行公司登記,推動科技人才進行創業。
儘管剛剛脫離蘇聯,但幾乎零資源反而成了一種優勢,讓愛沙尼亞在初期就選擇擁抱了最新科技—互聯網。
愛沙尼亞是全球首個讓小學生學習編寫程式語言的國家。從一開始,政府就在全國推行每一間教室都必須配備電腦,到1998年,所有學校都能連上互聯網。2000年,愛沙尼亞政府還進一步宣佈,上網是人民的基本權利,網路連線開始滲透到全國各地,免費Wi-Fi變得非常普遍。教育絕對是讓愛沙尼亞升級科技創業大國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愛沙尼亞還正式推出“程式老虎”計畫,教導部分1-12年級的學生,通過樂高機器人Mindstorms及其他學習教材,學習編寫程式語言,或者是通過程式開發工具,讓小朋友不用寫語言,也能對機器人下指令。
政府帶頭接觸互聯網加速了民間企業跟進的步伐。2005年,美國電子零售巨頭eBay以26億美元買下網路電話公司Skype,這筆交易為愛沙尼亞創造了一群新的富豪階層,因為坐擁高科技公司股票,他們在一夜之間暴富,開始擁有多餘的資金用來投資。
2007年,愛沙尼亞成為全球第一個開放普選線上投票的國家。如今,該國的130萬公民只需通過手機就能輕鬆支付停車費,每個人的健康記錄都存放在“雲端平臺”上,公民每年通過線上方式申報退稅—過程只需花短短的5分鐘。
技術革新的背後,蘊藏政府管理變革的決心。愛沙尼亞現任總統伊維斯(Toomas Hendrik Ilves)在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強調,愛沙尼亞的成功,不單單是捨棄舊技術、擁抱新科技就行了的,單從報稅程式上來看,政府本來就不該讓人民在電腦上重複紙本報稅的步驟,而是應該利用新技術的優勢,先讓電腦計算出人民應該報稅的額度,民眾只需上網進行核查就可以了。目前,有高達95%的愛沙尼亞公民都會直接使用這項退稅服務。
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統計,2011年,愛沙尼亞有1.萬家新註冊的公司,和2008年同期相比,新設公司增長的幅度達到40%。現在,這些高科技公司的產值,更是占到了愛沙尼亞GDP(國內生產總值)的15%。僅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科技經貿園區Tehnopol,就聚集了150家新創科技公司—因為國內內需市場過小,這些高科技公司不得不將眼光向外,思考全球市場。
愛沙尼亞的創投們和創業家們陸續在Twitter上炒熱了“愛沙尼亞幫派”標籤,喊著自己擁有資金,正到處尋找投資標的或是有新穎的點子,隨後迅速推廣至全球。這個國家對來自海外的投資同樣持歡迎態度。最簡單的是:外國人在24小時之內就可以在這裡開設一個銀行帳戶,而在其他國家,這需要數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