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柏
與其它大的鄰國相比,印度是令中國在外交中比較糾結的一個國家。
印度不象俄國。俄國由於冷戰的曆史總被西方國家惦記著。無論俄國如何表示自己熱愛和平,西方國家似乎只有把北約擴展到俄國的所有鄰國才能真正放心。即使中國不去拉俄國,也總會有哪個西方國家時不常地去惹俄國。只要普京還在位,俄國與西方的關系就總會有點問題。前蘇聯垮台後葉利欽曾經一廂情願地想帶領俄國變成西方的一員,結果證明以俄國的體量想去實現這一目標實在有點難。這次烏克蘭危機使俄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一時半會無法恢複到危機前的水平。
印度也不象日本。日本自從20世紀初與英國結盟開始就認定只有傍定世界老大才能為日本帶來利益最大化。上個世紀30年代日本曾經獨出心裁(實際也是認定正在崛起的納粹德國將成為世界老大),與德國和意大利結盟,結果在二戰中一敗塗地,還挨了兩個原子彈。二戰以後從吉田茂起就跟定美國。即使中國再想拉日本,一旦中美之間出現沖突日本選擇站在中國一邊的幾率是零。這不僅是因為曆史問題的糾纏,也因為日本的民族心理很難咽下被中國超過的這口氣。
印度在中國外部環境中的角色則更複雜。一方面,它具有種種令中國想與之接近的各種條件: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發展中國家,是極具潛力的大市場,是金磚國家的一員,今年又要成為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印度與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經常有很多政策立場的相似點,並且也經常合作。但是另一方面,印度又經常與中國發生各種齷齪:今天要拉上日本和越南幹預南海問題,明天又鬧出點邊境糾紛或者幹涉西藏問題。印度身上各種矛盾的共存經常令中國對它打也不是,拉也不是。
印度對中國的戰略“造勢”意義
中國應該如何處理與印度的關系?中國首先應該認清印度身上影響雙邊關系的負面因素有哪些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然後再討論通過什么樣的方法不讓這些因素對兩國關系造成大的負面影響,至少把它管理在可控范圍。中國在很長的時間裏一直受大國外交和友好外交思維的制約,手段單一,始終在處理與印度的關系上找不到有效的辦法。直到這次習近平主席訪問巴基斯坦才開始以對沖的手段處理與印度的關系。從長遠的角度看,這才是有效的辦法。
印度在對華關系中有以下幾個很難輕易改變的不利因素。第一,爭當大國的心態。中國人事事與美國比,連歐洲和日本都不太放在眼裏。而印度人卻是事事與中國比,這一點連西方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在這種民族心態下,在國際關系中只要有能超過中國的機會和選項,中國不可能指望印度會放過。當然,印度的大國心態對中國也不全是不利。由於這種大國心態,印度很難像日本那樣接受美國指揮。第二,1962年中印戰爭留下的陰影。對中國人來說,那場戰爭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對印度人來說則完全不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962年戰爭對印度人的心理影響,與日本侵華戰爭對中國人的心理影響有相似之處,盡管在中國人看來這兩場戰爭的性質完全不同。第三,尚未解決的邊界問題。只要邊界問題不解決,兩國關系永遠是脆弱的。每次小的糾紛都可能引起民族主義的強烈反彈,使雙邊關系大幅度倒退。第四,西方國家的拉攏。自從中國崛起之後,印度作為對沖中國的籌碼的價值大大增加。莫迪上任後各國爭相邀請,一時間風頭無兩。印度看到這點後,已經開始不再是被動地等待,而是主動地拉攏西方國家,謀求建立其對華關系中的優勢。這個趨勢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恐怕會一直存在。
以上因素的長期存在決定了中國不能指望用傳統的友好外交和大國外交搞定印度。印度不會因為中國想友好,就不與中國爭當頭號發展中大國;印度也不會因為中國提供投資,就會忘記1962年的那場戰爭;印度更不會因為中國想和平,就放棄對有爭議的領土的立場。而以上這些傾向會隨著西方國家加大拉攏印度的力度使印度更容易以為自己有了與中國競爭的資本。中國為印度修高鐵也好,建設工業園區也好,都不僅不會使這些傾向發生本質的變化,甚至有可能間接地強化它們。
當然,中國對印度也有很多優勢。首先,印度在國際上的地位必須靠中國來陪襯。與中國崛起本身成為國際上強烈關心的焦點不同,印度一直是作為金磚國家的一員引起國際上的注意的。拋開對沖中國的需要,印度對西方的意義將大打折扣。其次,中國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全天候戰略夥伴關系在地緣政治中對印度構成有力的牽制。再次,中國有印度經濟發展亟須的的資金與制造業。西方國家雖然想如何把印度扶植成制衡中國的先鋒,但是都面臨著財政困境,而私人企業不會完全聽政府的。沒有有利的投資條件,西方的私人企業根本不會去投資。印度人並不傻,不會相信那些口惠而實不至的忽悠。中國手裏的資本就對印度有足夠的誘惑力。
中國對印度的另一大優勢是在地緣經濟中的地位。在地緣經濟層面,中國對印度和印度周邊國家的意義要遠遠大於印度對中國和印度周邊國家的意義。為什么這樣說?印度的地理條件有極大的局限性。其北邊是喜馬拉雅山,把印度與歐亞大陸隔斷。西邊是老冤家巴基斯坦。只要與巴基斯坦關系緊張,印度就無法指望從陸上往西去。就憑這兩條地理上的原因,印度就基本上無法在歐亞大陸上有很大的作為。中國既不指望從印度獲得去印度洋的出海口,也不指望通過印度去任何其它國家。中國可以通過中巴鐵路為印度提供去中亞的陸上通道,以及向西去伊朗的陸上通道。印度卻沒有什么可以對中國提供的有價值的通道。印度對其它鄰國的意義也基本一樣。印度的鄰國們從地理上可以完全與中國直接相連,而不用經過印度。從地理條件上來看,印度唯一可以擴大影響的是東南亞。但是,東南亞國家一直側重海洋,用不著非要從陸路經印度去巴基斯坦和伊朗。
印度對中國在地緣上的主要意義是在海上。從商業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域。因此,它在軍事上必然成為必爭之地。印度一直想把印度洋當成自己的後院,但這只是一廂情願。對如此重要的海域,世界上各大國不可能允許印度在此一家稱王稱霸。雖然印度處於印度洋的中央地帶,貌似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但是仔細分析一下,如果中國與美國不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印度自己在印度洋能對中國能做些什么?能做的可能有限。如果中國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印度是否參與已經意義不大,因為美國海軍自身就有足夠的力量打擊中國。
綜合分析上述條件,毋寧說印度對中國的戰略意義更多的是在國際政治經濟中造勢的需要,而不是實質性的。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到底應該如何與印度打交道呢?我們不妨從三種不同的視角,即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經濟的視角,來分別分析一下。
幫不幫助印度,這是個問題
地緣政治看重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沖突,它傾向於以零和的角度看問題,認為鄰國的經濟發展有可能對本國構成威脅。必須指出地緣政治的觀點是一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看問題的共同角度,唯獨中國人似乎不這樣看。不僅我們自己不這樣看,而且還對其它國家這樣看表示非常不理解。實際上,你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問題,馬上就會理解為什么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賓非要跟中國過不去。因為它們認為中國一旦強大了,必然用實力說話,變得更難在平等的意義上打交道,因此是一個威脅。中國人似乎不理解周邊國家經濟發展的地緣政治意義。在中國的國際關系討論中,我好象從來沒看到過論述鄰國的經濟發展將如何威脅中國利益的文章。這可能與曆史上中國一直沒有深度參與國際事務有直接的關系,也可能與中國自己太大,無論鄰國如何發展都很難構成對中國的巨大威脅。然而,隨著中國將不斷地深入國際事務,中國必須要有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即使自己不用它指導外交政策,也要明白其它國家的行為邏輯。
從地緣政治的視角看,中國如果幫助印度建設基礎設施和工業園區,就會引起其它變量的變化,有可能使前邊提到的影響中印關系的負面因素變得更為強烈。目前印度的GDP只是中國的四分之一。兩國經濟規模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會抑制印度挑戰中國的沖動。到目前為止,外國公司在印度的投資一直有限。這不僅是因為印度的官僚主義和工會,也因為印度十分落後的基礎設施。一旦中國幫助印度大力興建基礎設施,就部分地為西方資本大舉進入印度減少一份障礙。一旦西方投資大舉進入,印度對中國資本的依賴減少,印度的大國心態就會進一步膨脹,就更容易有與中國競爭的沖動。同樣的道理,中國在印度建設產業園區也會對中國國內的制造業形成進一步的沖擊。從純粹的地緣政治角度看問題,中國今天幫印度的忙就是在為自己的明天找麻煩。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問題,對有潛在威脅的鄰國建立有效的制衡條件是十分重要的原則。這就是為什么許多中國的鄰國拉美國回亞洲的重要原因。而中國還是在毛澤東時代,從戰略大局出發,確立了與巴基斯坦的合作關系。在最近這十幾年裏,總是用所謂的大國外交視角看待印度,認為只有搞好與印度的關系,中國與南亞的關系才可以維持穩定。為了搞好與印度的關系,中國外交在很多場合有意控制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前駐巴基斯坦大使感歎瓜達爾港整整被耽誤了八年的原因之一。
這種大國外交觀的一個致命弱點是沒有看到大國之間的外交經常是通過中小國家來進行的。代理人戰爭實際上是國際關系中的常態。在過去的幾年裏,中美之間的交鋒並不是以兩國之間正面沖突的形式出現,而是以中日,中越,和中菲關系緊張的形式來進行的。同樣的道理,目前的美俄之間的交鋒,也是通過各自在烏克蘭的代理人進行的。中日之間的交鋒離開中國與韓國的戰略互動也不完整。因此,不敢積極發展與對大國有制約力的中小國家之間的關系必然削弱中國在所謂的大國外交中博弈的實力。
這次與莫迪談判,中國已經處於很有利的地位。邁出中巴經濟走廊的這一大步,又與俄國發表了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歐亞經濟聯盟的聯合聲明。無論是針對俄國-前蘇聯勢力范圍還是伊斯蘭世界這兩大板塊,中國的向西開放,推動歐亞大陸經濟整合的陸權戰略已經有了非常好的開局。受其地理條件限制,在現階段印度參不參與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除了宣傳以外實際上並沒有什么太大的實質性意義。中方在談判時應該有足夠的底氣,犯不著讓印度發一個空洞的聲明支持一帶一路就換走真金白銀。前邊提到,印度對中國的地緣意義主要是在海上。然而,當中國通過中巴經濟走廊打通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後,印度無論是在家門口還是在南海為中國添亂的能力都會被有效地對沖,因為來自中東的運石油的各國船只必須先經過巴基斯坦家門口才能到印度的家門口和南海。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是中國的古訓。
與地緣政治的視角相反,地緣經濟看重國與國之間利益的交集。它傾向認為合作可以導致雙贏。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問題,鄰國發展可以為本國提供更大的市場。在地區中各國越合作,市場就越大。這是中國看問題的獨特之處,其它國家想學還真不容易。從地緣經濟的角度看問題,中印兩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國。如果這兩個國家實現自由貿易,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正是因為印度現在急需資金和制造業,而中國恰恰需要為大量的外彙儲備尋找美元資產以外的投資途徑,中國又有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過剩的產能,幫助印度也就幫助了中國自己。
同時,如果獲得印度對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持,中國外交在國際舞台上的造勢將會有更好的效果。無論是以當面俄國總理主張的中俄印三大國,還是以金磚國家的形式出來主張什么事情,對西方都會有更大的壓力,對其它中小國家都會有更大的影響力。不用說,還應該加上兩國之間的和睦相處會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一個更好的外部環境。
與地緣經濟有直接關系的是中國的另一大外交傳統,友好外交。中國文化裏有“禮多人不怪”的說法,領導人出訪一般都帶著大禮。當中國想加強與他國關系時,經常以經濟合同作為表明友好願望的重要手段。但是,友好外交在過去卻經常被亂用。與其他大國不同的是,當中國試圖回避矛盾和減少沖突時也經常以送大禮作為手段。前幾年印象比較深的一次,是菲律賓挑起了沖突後總統來訪,中國居然還送出了170億美元的大禮。結果卻是人家拿了禮後該怎么幹還怎么幹,中國送的禮完全變成肉包子打狗。友好外交這么個搞法不僅達不到想要達到的目的,反而使對方變本加厲,因為鬧的越凶好處越多。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從地緣政治經濟的角度看待中印關系,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之間相互矛盾的目標和手段應該保持一個平衡。印度既與中國有利益交集的部分,中國應該與印度保持好關系,同時印度自身又存在著輕易不會改變的,對兩國關系不利的負面因素。中國必須要注意在中國的對印政策中管理這些負面因素,不給它們沖擊中印關系任何機會。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第一,中國在使用地緣經濟手段拉攏印度時,需要確保這些手段日後不會給中國帶來地緣政治方面的負面影響。換言之,中國應該與印度加強經濟聯系,為中國的整體國際戰略造勢,但是這種經濟聯系不應該為印度與中國爭當老大的沖動提供客觀條件。與此同時,還應該確保在用地緣經濟措施拉住印度的同時在地緣政治方面對印度有足夠的制衡能力。
具體地說,中國應該讓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和中巴關系的發展與中印關系的發展之間始終保持差距。這一點與美國處理對華和對日關系很相似。美國一方面積極地與中國接觸,而另一方面卻堅定地發展對日關系,以美日同盟作為對中國的對沖手段。同樣的道理,每當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挑釁中國,中國就應該進一步加強與巴基斯坦的合作。只懂友好外交的人可能不理解這其中的邏輯,會認為中國加強與巴基斯坦的關系會刺激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鬧事。而印度人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思維的:越挑釁中國,中國越加強中巴關系,對印度的負面影響就越大。因此印度要想從巴基斯坦身上看到的威脅相對少些,只能維持中印關系的穩定。
這次習近平主席以中巴經濟走廊為一帶一路戰略開局,中國一舉投資460億美元。最近中國還賣給巴基斯坦八艘潛艇。這些措施大大加強了中國對印度的牽制力。加強中巴關系不僅不會惡化中印關系,反而會和緩中印關系。因為在國際關系中牽制力的作用經常比友好外交要重要的多。這就是對沖戰略的原理。在一廂情願的大國外交下,生怕得罪印度,由著印度鬧,在加強中巴關系上縮手縮腳,到頭來反倒只能使印度得寸進尺。而積極強化中巴關系,徹底打通印度洋通道,讓印度不得不接受這一事實,在這個基礎上再談為它提供通往中亞和伊朗的陸上通道,進行中印之間的戰略利益捆綁,這才能真正地穩定中印關系。不果斷地打通中巴經濟走廊,中國就缺少與印度戰略利益進行捆綁的手段。
第二,在基礎設施與工業園區之間選擇先投資工業園區。如果先幹基礎設施,等於是所有外資搭台唱戲。中國企業即使還能進去投資,也會面臨更多的競爭。對中國的基建企業而言,基礎設施的海外市場十分巨大。即使不在印度幹,有的是其它國家可以提供市場。然而,印度由於人口眾多,而且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國內市場的購買力已經很可觀。優先加強對印度的直接投資會幫助中國企業擴大海外市場。在其它國家的企業不願意投資的情況下,中國的制造業先把過剩產能投過去占領市場。等把市場先占住再修基礎設施不晚。這就與在中國的城鄉結合部聽說哪裏要通地鐵先去買房一個道理。
有人會擔心不先搞基礎設施,高鐵的訂單會讓日本人搶去。印度的官僚主義比許多國家都嚴重,中國應該讓日本人先去與印度的官僚主義打交道去。印度的鐵路軌矩有好幾種,其中主要部分的鐵路軌矩比俄國的還寬,與國際標准相距較大。而日本人的高鐵自成體系,至今為止只輸出到台灣。因此就軌矩而言,無論日本人是打贏還是印度鐵道部門打贏,到頭來印度的鐵路都有可能因為與其它國家采用的國際標准不接軌而把自己鎖在南亞次大陸。
第三,中國應該積極掌握新成立的各個國際金融機構對印度的融資和對其它國家融資的平衡,以及中國通過國際金融機構對印度融資與中國對印度直接融資的平衡。印度已經拿走了金磚發展銀行的行長,據報道印度現在還正在與中國搶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行長。這種吃相難看的做法有些過分。中國既不應該讓印度把行長的位置都拿去,也不應該讓它把大部分的資金都搶到印度去,更不應該在印度從這些金融機構拿到大量的融資後,自己還要為印度額外再大量融資。在金磚發展銀行,中國應該建立對俄國,巴西,和南非的投資與對印度投資的平衡。在亞投行,中國更應該建立對印尼以及其它中小國家的投資與對印度投資的平衡。在這些金融機構,應該設定相對較低的融資上限,這樣才更能為中小發展中國家項目服務。
第四,中國應該大力加強的是對印度的智力投資。不僅應該多派留學生,教授,深入地了解印度,而且應該大大強化中國與印度的媒體和智庫之間的交流。只有這樣,中印之間才能對彼此的戰略目的有更清楚的認識,才能更理性地處理雙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