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祝乃娟:重建中國奶業信心

2015-06-18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在山東聊城召開的全國現代畜牧業建設工作會議上,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坦言,“現在消費者紛紛直購、代購、網購進口奶粉,這是中國奶業人的恥辱,我們買進口的奶粉人家還限購。”

  坦白說,這幾年經歷了幾次奶業領域的公共事件后,奶業的總體局面向好,質量有所提升,如韓部長所言,經過近幾年的整頓和發展,規模養殖的比重已經超過了40%,生鮮抽檢的合格率已經連續6年達100%,另外,現在定點機械奶已達到99%。因此,韓部長也說,“重建信心的時候到了”。

  眾所周知的是,幾次重大的安全事件對奶業的打擊主要在于公眾信心,三聚氰胺易散,公眾信心的重建卻需要假以時日。同時,公眾信心的重建需要從很多實際的方面入手,人們切實看到了奶制品質量的改進,才可以說信心建立起來了。知易行難,僅有抽檢率的提高,只是一個方面,奶業信心重建的關鍵在于更宏觀層面的制度。

  首先,規模經營可以走得更遠。以往,養殖戶的經營方式帶有小農經濟的特征,分散、質量無法保證(三聚氰胺事件足以說明),而且養殖戶與乳企之間的利益結盟較為封閉,對他們來說,“共謀”符合它們的共同利益。新的制度設計在于如何突破這種利益結盟,從而對生產過程起到更嚴格的質量監督。農業部也對此提出了計劃,力爭到“十三五”末,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0%,比現在提高15個百分點,使規模養殖成為畜牧業主導力量。規模養殖的特征在于標準化、監督起來會更容易。

  同時,重要的制度變革在于如何對奶制品行業加強規制,進一步細化各種行業標準,這一系列的制度設計,大到如何監督一家乳企的生產與質量,小到一種乳制品的添加劑標準以及外包裝規范。如何保證產品質量?必定要對企業有一定的硬約束,在我國除了監管質量之外,監管部門還需要應對的挑戰包括,如何突破地方保護主義。須知,不少大型乳企在地方的財政稅收中占據一定地位,也是當地知名度較高的企業。企業做大,并不必然會帶來產品質量的自行提升,一切還得靠監管有效落地。尤其是,在我國乳制品行業洗牌之際,沖刷淘汰掉一些劣質企業實屬必然,但是成長起來的優質企業最好還是靠市場力量,而不是行政扶持,否則它們今后可能會成為“大到不能倒”的企業。

  最后,對于我國奶業市場也急需要清理整頓,比如一些貼牌奶粉,國家已經出臺了新規,市場上流通領域內需要盡快清理;同時,也不必對代購、海淘過多考慮,因為它們也可能會產生“鲇魚效應”,對國企乳企形成一定的壓力。總之,乳制品行業的洗牌與重建,在建立好規制的基礎上,應該充分尊重市場。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