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奔向制造強國該向國外借鑒什么

2015-06-25
来源:新京報

  如今,美國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旨在加快搶占21世紀先進制造業制高點,德國推出了“工業化4.0”,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了“新工業法國”方案等。

  近日,為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加強對有關工作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協調,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任組長。在此之前,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目標包括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中國已經是制造大國。20世紀80年代再次興起的全球化進程,使得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不斷地蠶食歐美制造業的份額,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出占比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據英國《金融時報》制造業編輯彼得·馬什的統計,相對于新興市場國家的西方國家,制造業產出占全球份額自1990年開始就一直下滑,從76%降至2012年的54%。

  不過,中國的制造業仍然距離發達國家有一定距離。就現實來說,中國工業勞動力大多來自于農業,受制于“以農養農”、“工農產品剪刀差”,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進而進一步拖累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中國工農業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距,從1970年的937美元擴大到2010年的10314美元,相對差距仍然在6倍以上。中國僅靠著勞動力的數量投入就一舉成為制造業大國。

  然而,制造業作為技術密集型行業,在大國產業體系中具有關鍵角色。

  雖然在產業鏈美德兩國占據了高附加值的設計、研發等環節,在先進制造業領域也擁有相對優勢的地位,但美德等國依然提出種種戰略,掀起“再工業化”的浪潮,希望以此奪回近些年被新興市場國家占有的制造業份額。例如美國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旨在加快搶占21世紀先進制造業制高點,在稅收、外貿以及投資等政策方面向制造業傾斜。很多美國工業企業返回美國本土,重新“美國制造”。德國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推出了“工業化4.0”,希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同樣,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搞了“新增動力戰略”,法國也提出了“新工業法國”方案等。此外,3D打印機、智能機器人等高科技自動化技術也獲得了發達國家的關注,被視為“新工業革命”的信號。

  目前,中國部分企業也開始了智能化、數字化的嘗試,富士康就大舉采用機器人代替低端勞動力的手工組裝,這一過程中,制造業企業的人均產出自然是大幅提升。華為等企業在手機、通信器材等關鍵領域也擁有了核心技術,支撐了某些區域、特定行業的制造業升級。但從中國整體來看,通往制造業的強國還有不小的門檻。而在老牌工業大國掀起新一輪制造業革命之際,我們不能坐等,而應爭取主動,需要有明確的制造業強國戰略。

  勞動力成本飛漲并不必然伴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制造業升級的主體說到底還是人力資本。除了“干中學”以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非常考驗現有的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也依賴于經濟向技術創新驅動轉型。最怕的局面是勞動生產率提不上去而成本飛漲,那時中國的制造業既無法與先進經濟體的高新科技創新相競爭,也無法與低收入經濟體的廉價生產成本進行競爭,這也是中國通向制造業強國的最大風險。

  □聶日明(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