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运动
平凡
在過去許多年里,島內一直存在一種論調,就是防止台灣「香港化」。何為香港化,指的是台灣與香港一樣過度依賴大陸,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下,台灣像香港那樣,經濟被大陸拖垮,勞工薪資逐漸被大陸拉下。
「反中」讓港台很「受傷」
事實上,從2003年香港與大陸簽署CEPA開始,香港經濟顯著提升,薪資水平也有明顯增長。在全球經濟自由度報告中,香港已經連續21年蟬聯冠軍。由此說明,過去十多年,香港「背靠大陸、面向世界」的策略,經濟表現亮麗,不但戳破「香港化」歪論,更成為自由化、全球化的先進代表。相反,在「逢中必反」的媒體及在野黨的掣肘下,台灣只能「背向世界,反鎖島內」,越來越局限在「台灣化」的封閉空間。
然而,近兩年,香港在政治上卻一步一步邁向「台灣化」。從撕裂社會、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和國際形象的占中運動、引發眾人憤怒的反水客行動到否決政改,似乎將「太陽花」學運的民粹政治照搬照套。只要稍有疑慮就盲目反對、暴力反抗,不問是非更不論對錯,至於是否有損形象、阻礙經濟、損害民生,均拋諸腦外。
而不管是香港還是台灣,這種政治民粹的背后都是「反中」。台灣的「反中」由來已久,自然不用解釋,但香港的「反中」已從個別民眾演變成公開行動。台灣有「台獨」分子在挑起兩岸矛盾,而香港也有「港獨」在破壞香港與內地民眾的情感。眼下的香港與台灣很像,主流聲音如沉默般被忽略,而無理的反對聲音卻被放大和被正當化。正是小人當道的輿論氛圍才導致兩岸服貿被曲解、香港政改被扭曲,最后的結果如出一轍,服貿無限期停擺,政改努力全然白費。
停滯與退步不是民主
或許很多人認為,喊停服貿與政改是反中的「勝利」,是「台獨」、「港獨」計高一籌。然而,不管是服貿停擺還是政改被否,大陸絲毫未損,台灣卻要為服貿停滯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而香港則須為否決政改撕裂社會,選民權力被抹殺、民主推動不進則退。
尤其是台灣,民進黨為了斗垮國民黨,一直對兩岸合作污名化、妖魔化,煽動「仇中」情緒,渲染大陸「邪惡」、「重侵略性」,不但影響民族認同,更實實在在的將台灣經濟拖入窘境。服貿只是冰山一角,其他諸如貨貿、ECFA后續談判、陸客中轉、租稅協議、互設辦事處,又有哪一項有實質進展?目前台灣的經濟形勢非常嚴重,已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變成包尾。
相反,絲毫未損的大陸穩扎穩打,按部就班的推進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從提出「一帶一路」、海上絲路,到主導設立亞投行與絲路基金,在推動資金、技術出海的同時,亦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另外,在新一波的經貿自由開放中,大陸將貨貿、服貿、投資等領域加大開放,繼中韓FTA達陣,中澳也簽署FTA,不但範圍更廣,開放程度亦高。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韓國還是澳洲,與大陸的FTA談判原本都落后台灣,如今卻后來居上,台灣還在為「反中」勝利沾沾自喜。
毋庸置疑,民主是好東西,但需適合自身,且須穩健和逐步推進。如果罔顧社會政治現實條件,或者犧牲經濟發展和民生,搞激進式民主發展,妄圖一步到位實現民主制度安排,往往會造成政治震盪、社會動亂、經濟衰退。台灣困境在於民主政治不成熟,陷入民粹與暴力的僵局。藍綠惡斗導致政府施政舉步維艱,競爭力自然大大削弱,甚至走向衰落。民主在台灣的啟示,應該引起香港深深反思,而不應成為學習的榜樣。如果香港依舊以民粹為大,放縱「港獨」蠱惑民眾,香港「台灣化」已不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