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銀行電商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015-08-07
来源:上海商報

  作者:常亮

  銀行系做電商平臺完全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的不在電商平臺本身,而在于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互聯網金融僅僅有行為數據或者說電商平臺上交易數據是遠遠不夠的,起碼是不完善的。

  兩年前,電商最火熱的時候,各大銀行也紛紛謀劃自己的電商王國。然而,兩年時間過去了,當初的激情是否轉化成了銷售量仍有待觀察,但這些電商中,有的已經銷聲匿跡,有的卻已經可以登上舞臺與傳統電商一較高下。大浪淘沙,時間流逝,留下的只能是強者(見7月28日《證券日報》)。

  2012年6月建行“善融商務”平臺正式上線。此后交行“交博匯”、農行“E商管家”、中行“中銀易商”、工行“融E購”也紛紛上線。然而,兩年多時間,有的銀行電商做得風生水起,不斷壯大,而有的卻有形無神,“貨架上”空空如也,客戶少到羞于言說。

  在所有銀行系電商中,從目前看最為成功、最火爆的非工行的“融E購”莫屬。工行電商平臺起步最晚,但卻做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僅僅一個亮點、一個產品就可以略見一斑:據不完全統計,“融E購”賣出的蘋果手機已達13萬臺,而電商行業的領頭羊京東則不到12萬臺。電商平臺的線上戰場與線下一樣,抓住一款重點商品的銷售取得成功,就可能帶動整個平臺和平臺上的產品銷售大提升。

  以筆者看,“融E購”在起步時的市場定位就非常清晰和獨特,大有劍走偏鋒之味道。在阿里巴巴、京東等傳統電商發展日臻成熟,電商市場已經撕殺成一片紅彤彤的海洋之時,銀行盡管財大氣粗,進軍電商市場難度也異常之大。怎么辦?必須考慮兩個因素:一是目前電商市場的飽和狀況,尋找電商市場突破口,獨辟蹊徑,上線具有特色和側重點的電商平臺。二是必須結合銀行特別是工行自身實際和優勢,來選擇電商平臺的側重點和突破口。

  一開始“融E購”就定位于“名商名品名店”,完全契合了工行支持大型企業的特點和優勢。目前“融E購”70%以上的入駐商戶為廠家直營,數碼、家電、服飾、旅游等行業前十大品牌均已入駐。對外營業14個月時間,注冊用戶已達1600萬人,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000億元,交易量進入國內十大電商之列。正如筆者此前所料,銀行特別是大型銀行做電商的資本投入、人才積累、市場營銷等優勢是明顯的。

  關鍵是銀行系做電商的初衷和目的何在?且必須理清。銀行系做電商是為其互聯網金融或者傳統金融打基礎和服務的。通過電商平臺上客戶交易行為數據積累和留痕,深度挖掘出大數據背后的客戶信用狀況,進而給其銀行業務、金融交易提供信用基礎。

  銀行自建電商平臺獲取客戶大數據,也不可能大而全,建設全覆蓋的電商平臺。工行將其定位在“名商名品名店”上,未來金融服務的對象肯定是兩頭:一頭是銷售名品的商家、生產廠家,另一頭是消費名品的高消費群體。通過挖掘名商名品名店和高消費者在自己線上積累的大數據,進而計算和分析出其信用狀況,最終給其提供高效、便捷、安全、成本低廉的金融服務。

  這是一個良性互動循環的模式。即:銀行系電商平臺上的客戶可以高效、快速獲取銀行信貸等金融資源的支持,這個金融資源高效快捷支持的優勢將吸引更多客戶入駐電商平臺。電商平臺入駐的客戶越來越多,銀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基礎越牢固。

  當然,銀行系做電商平臺完全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目的不在電商平臺本身,而在于發展互聯網金融。發展互聯網金融僅僅有行為數據或者說電商平臺上交易數據是遠遠不夠的,起碼是不完善的,還需要社交數據、搜索數據、金融交易數據等。這將使得工行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更加牢固,基礎覆蓋面更加廣闊。

  當然,建設銀行的善融商務平臺起步較早,做得也不錯。一句話,從工行、建行致力于全力打造電商平臺基礎來說,是非常看好其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前景和潛力。

  (作者系財經評論人士)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