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房價未來究竟漲不漲?

2015-08-07
来源:商業見地網

  作者:金子厚

  從去年9月的“救市政策”,到今年3月的新政,經過長達半年的“托市”,目前中國房地產市場似乎迎來企穩曙光。那么,逐漸回暖的樓市是否會再度點燃高房價?

  今年前7個月,房地產市場政策環境日益寬松,如,央行連續降準降息,放松信貸門檻,調整個人住房轉讓營業稅免征期等,地方政府也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支持樓市。曾經冷寂的市場因此逐漸升溫。

  上個月,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在連續16個月下降后首次回升。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份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為92.63,比上月提高0.2點。7月份,中國指數研究院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每平米10685元,環比上漲0.54%。另據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統計,7月份,30個城市的住宅市場成交創下近6年同期的最高水平。

  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在本輪復蘇中率先起跑,其中,北京市7月份新建純商品住宅簽約逾7000套,為近22個月的新高;二線城市中大多數城市的開發商“以價換量”實現了較高成交量。但三四線城市則表現并不活躍。

  中指院的研報認為,整體來看,7月市場走勢平穩,百城價格指數延續溫和上漲趨勢,環比漲幅與上月基本持平,同比跌幅繼續收窄。

  據中國人民銀行7月22日發布了《2015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今年1-6月,個人購房貸款增加1.12萬億元,同比(比上年同期)多增1767億元,這也是有記錄以來半年度個人房貸首破萬億。

  截至今年6月末,個人房貸余額12.64萬億元,同比增長17.8%,增速比上季末高0.2個百分點,比各項貸款增速4.4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395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4.6%,其中住宅投資增長2.8%。

  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502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34259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12.9%。上半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58948億元,同比增長0.1%。

  據介紹,2015年上半年,20大標桿房企在一二線城市購入土地金額高達1342億元,占所有土地支出的90.1%,創了歷史新高。

  九龍倉集團副主席周安橋表示,一二線城市土地價格增長得很厲害,面粉比面包貴;在一些城市,按照現在的土地市場行情,樓市需要相當程度的上漲,才能匹配今天的土地價格。

  有業內人士稱,房企大面積退出三、四線城市,爭相布局一、二線城市,這將導致市場明顯分化,也將促使一、二線城市樓市快速復蘇。

  專家分析,下半年一線城市的土地市場會繼續活躍,尤其是上海、深圳這兩個城市,房企拿地的意愿較大,“地王”或許還會出現。

  對市場趨勢做出判斷時,原華遠地產(6.42 +1.74%,咨詢)董事長、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任志強最關注的是環比數據的變化。環比數據的改變常常意味著新趨勢的確立。他在不久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至多進入9月份,許多城市就會出現房價環比和同比的增長。

  市場的分化亦很明顯。以庫存量較大的長沙為例,長沙市國土資源網上交易系統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長沙城區共掛牌出讓28宗地塊,已成交地塊23宗,成交總面積同比下降約45%,近五年內僅多于2012年上半年;成交總金額同比下降約78%,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最低值。

  7月7日,從湖南中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原集團半年刊》中數據可知,截至2015年5月,長沙樓市的庫存量為1731萬平方米,庫存消化周期仍長達20個月。

  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表示,從需求來看,以居住為目的購房需求不可能呈現出爆發式地增長;而投資性的需求也在逐漸消失。房價失去了暴漲的基礎。無論地價和房價,都和宏觀經濟水平和購房者的支付能力密切相關。這些因素恰恰在過去房價暴漲時期是被忽略的。

  不過,鄒曉云認為一線城市的地價上漲也很正常。事實上,公布了2015年計劃供地情況的三個一線城市中,北京計劃供應居住用地1200公頃,同比下降27.27%;上海計劃供應居住用地600公頃,同比下降20%;廣州計劃供應居住用地524公頃,同比下降24.21%。

  在市場不好時,地方政府不僅放慢了推地節奏,也暫緩了一些區位良好地塊的出讓,開發商也減少了拿地。而在市場轉好之時,部分區域會出現階段性的供不應求。這亦是任志強判斷房價上漲的因素之一。

  與一二線城市樓市日益熱烙相比,三四線城市則仍顯冷寂。據統計,上半年,一線城市表現最佳,成交量同比上漲逾四成,二線城市也上漲了近兩成,三四線城市成交量基本平穩,但部分城市甚至出現“量價齊跌”的趨勢。

  對于大部分二三線城市來說,由于房地產供求失衡局面依然存在。統計顯示,截止到6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65738萬平方米,環比增加72萬平方米,仍處高位。專家表示,目前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筑底過程,三季度仍將以去庫存為主。

  同策咨詢研究部預計,下半年,當前庫存去化周期在15-20個月之間的城市,庫存去化周期將回落至15個月以下,去庫存的壓力將進一步減輕。但其他供地量偏大與庫存量偏大、庫存去化周期在20個月以上的城市仍然面臨去庫存壓力,大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則難以上漲。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胡志剛表示,“過去幾年,部分三四線城市盲目供地開發,一些住房產品存在品質低且同質化嚴重問題,住房消費回歸理性后,這部分房子自然很少有人問津。有些城市在建規模依然很大,銷售速度跟不上庫存增加速度,庫存壓力不降反升,這樣的城市房地產市場將面臨結構性調整。”

  有關專家認為,只有當三四線城市,包括二線城市真正企穩時,才能說明中國樓市真正走出了低谷,總體看供大于求的格局還未改變。

  有關分析認為,目前一二線城市與三四線城市間的分化走勢持續加劇,房地產市場全面復蘇尚需時日,后市房價在經過恢復性上漲后,將保持相對穩定,漲幅或將放緩,上漲空間有限。

  中指院報告預測,在穩樓市政策積極推進、市場持續回暖的情況下,中國樓市消費信心穩步提升。預計市場成交將延續回暖態勢,供求狀況不斷改善,房價整體回升。

  但因各城市去庫存化壓力不同,各線城市房價走勢將繼續分化。一線及熱點二線城市需求旺盛,價格仍面臨上漲壓力;多數供應規模較大城市仍將積極促進去庫存化,房價走勢趨于穩定。

  “雖然現在一線和二線主要城市的房價在上漲,似乎市場在回暖,但整體來看離真正回暖還差得很遠,因為中國樓市已經從供不應求到了供大于求的階段,房價暴漲已經不存在基礎和可能。”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稱。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表示,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應已經發展到今天總體偏松、部分地區過剩的情況。當供給速度遠快于需求時,很難出現暴漲。

  知名房產投資分析師劉磊表示,一般來說,房價的上漲和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最根本的支撐并不是投資客和投機者,而是“剛需”。

  也因此,之前就會有業內人士鼓吹“二胎救市”“離婚救市”,他們認為目前房價萎靡是因為住房需求不夠大,只要人一多,自然就會提起房價。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的城鎮人口由17245萬人猛增到59379萬;到了2014年末,中國大陸的城鎮常住人口更是增加到74916萬人。根據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一五”和2020年規劃》,到2020年,城鎮總人口將達到8.98億人。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居住目標》報告指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全面小康的住房標準為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平均每套住宅標準在120平方米左右。這就意味著,到2020年要實現人均35平方米的城鎮住房全面小康的目標,我國城鎮的居民住房總量必須達到314.3億平方米。

  再看2003年當時的國家建設部公布的《2002年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2002年底,全國城鎮房屋建筑面積131.78億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面積81.85億平方米。

  同時結合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年鑒和公報,可知從2003到2014年全國城鎮竣工的新建住房總面積為89.6億平方米。

  再推算全國城鎮每年的原有住宅拆遷(此外,還要扣除新劃入城鎮區域的新增住房的因素)估計要減少1.2億平方米,到2020年全國城鎮存量住房損減的總數將達到21.6億平方米。

  劉磊指出,到去年底,中國城鎮所有的住房(包括未售出的已竣工住房)加起來也只有149.85億平方米。離2020年要達到的全面小康的住房要求,相差了一倍以上,缺口高達164.45億平方米。未來年均需要竣工銷售27.4億平方米的新建住房才能補上這個缺口。

  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房地產住宅房屋的竣工面積連2.44億平方米都不到,同比下降16.5%;商品住房銷售面積雖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5%,達到了44389萬平方米,但以此樂觀估計,今年全國能銷售出去的商品住房也就是10億平方米左右。

  10億和27億之間的缺口,誰還能說,中國房地產市場一蹶不振,是由于需求不足?因此,劉磊認為,未來房價不是靠離婚和二胎就可以托的起來的。

  那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蹶不振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實很簡單,剛才算出來的住房缺口,對于居民來說,實際上只是“需要”,“需要”加上“購買力”,才能視作剛需。而在現今高價的開發商住房供應模式下,大多數城市居民根本買不起房或改善不了住房條件。

  從中不難看出,中國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房價遠高于收入的現象,才是遏制居民的住房“需要”轉變為“購買力”的關鍵所在。

  在中國城鎮中,大多數由進城務工人員和大學畢業生為主的“新市民群體”,在目前開發商的高房價模式下,真正買得起房的屬于少數。據初步估算,在全國城鎮居民的常住人口中,無房戶估計達到2.4億人左右,占到了全國城市常住人口的近三成。

  李嘉誠在內地房地產市場中20多年,由風起云涌到風輕云淡,由笑傲江湖到退隱江湖,其實也是一面鏡子。

  近日,有消息稱李嘉誠擬轉手內地一大型綜合體:世紀匯。這個位于浦東陸家嘴(46.6 +4.77%,咨詢)的商辦類項目,總建面36萬平米,地段一流,位于東方路世紀大道路口,四條地鐵站上蓋,擬以7萬元單價,約200億總價轉手。

  近幾年,李嘉誠頻頻出售內地物業,據不完全統計,如果世紀匯出售,包括超市、港口、能源等其他資產,近三年套現國內資產金額達到上千億,而旗下公司期間沒有新增投資。

  作為亞洲首富和傳統地產大佬,李嘉誠每次出售國內大型物業,總會引發媒體熱議。比如,2013年71.6億元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2013年26億元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2014年72億元出售北京盈科中心。

  所以,中國人應該透過房價漲跌表象,看透當下樓市本質——明明尚處于去庫存攻堅,明明購買力不足,明明房價上漲無力,投資者還異想天開的祈望房價暴漲,那未來很可能是用自己的真金白銀來緩解了發展商的資金壓力,收益則成了海市蜃樓。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