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楊為敩:“飛豬”是怎么站在風口上的

2015-08-10
来源:經濟觀察報

  市場還未從經濟下行壓力中走出,一場“通脹預期”就悄然來襲。從22個省市的豬肉均價這個數據來看,自今年春節后豬肉價格就出現了一輪快速上漲,截至目前已經從19.8元的低位上升至26.3元,期間價格漲幅在30%以上。

  值得關注的是,對豬肉價格產生影響的最通常因素是季節性規律:豬肉消費量在春節期間會明顯增加,豬肉價格也就被推至較高水平,但節后豬肉價格開始下跌,通常這種季節性下跌會持續到5-6月份。然而,今年自節后豬肉價格的持續攀升,不但比較罕見,而且還是逆季節性的。回顧一下過去的幾年,豬肉價格在上半年大體是下跌的,而唯一例外的只有2011年。

  非貨幣因素

  2011年的通脹讓投資者印象深刻,當時整體經濟增長停滯不前,但由于CPI不斷上漲,貨幣政策只能被動收緊,而且收緊的速度也是比較驚人。

  在2011年上半年,基本每個月都會上調一次存款準備金,每兩個月都會加一次息,而短期流動性只能用到期的央票來維系。快速的貨幣政策收緊也促成了當時利率的快速攀升,1個月的shibor利率(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從年初的2.86%上升至6.45%,而融資成本的增加最終成為2012年的經濟增長再下一個臺階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在CPI的構成里不難看出,雖然豬肉占比不到10%,但豬肉的波動還是最大的,也就是說,在除豬肉外的一攬子商品價格的波動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豬肉是CPI波動的最大擾動因素。在經歷過2011年物價快速上升之后,今年豬肉價格的逆周期上漲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不過,當前豬肉價格上漲顯然不會輕易對貨幣政策產生影響,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穩健。

  供給縮減

  那么,豬肉為什么會在經濟低迷的情況下逆勢上升?商品的價格是由需求和供給決定的,但對于豬肉來說,哪會存在那么大的需求彈性(誰也不會因為經濟繁榮而多吃兩頓肉)。因此,豬肉波動的最大來源就是供給。供給減少,豬肉價格上升了;供給增加,豬肉價格就下降。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這輪豬肉上升沒有在貨幣超發的情況下促成,為什么通脹可以在經濟低迷的環境下長時間存在,以及為什么貨幣調控對通脹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貨幣是調控需求的)。

  生豬養殖業還有一個特點,它的產能就是它的供給(母豬能生小豬,也能宰了被吃),這是和一般工業生產最大的不同,這個特點也能給豬肉的價格走勢形成加速。當豬肉價格上升時,養殖戶會把一部分仔豬培養成種豬,這會使豬肉供給更加不足,豬肉供給不足就會進一步推升豬肉價格。而當豬肉價格下降時,豬肉會經歷一個去“產能期”,養殖戶為了避免虧損會放棄養豬,大量種豬被宰殺,市場上多增加的種豬肉供給,使得豬肉加速下降。

  過去的幾年在豬肉供給端,我們看到生豬存欄量的同比比值自2011年末就開始出現趨勢性下跌,從5.3%的高位跌至目前的-10.3%,不但比催化2011年豬肉價格上升的存量增速底部(-4.3%)低,而且出現了連續33個月負增長的情況。對于能繁母豬(指產過一胎仔豬、能夠繼續正常繁殖的母豬)來說,監測數據也顯示,2012年末能繁母豬存量還有5078萬頭,之后一路下降到了目前的3900萬頭左右,這比2012年末下降了約四分之一的存量。

  從供給面來看,不但現在的供給態勢還不及催生2011年通脹的那個時期,而且產能也是凈下降的,這會帶來的后果是:即使后期豬肉價格上漲,豬農對養豬的信心開始恢復,但由于培育種豬是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供給也不會在短時間內得到修復。

  從豬糧比價(指同一市場同一時間生豬收購價格與糧食收購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來看,自2011年末豬糧比價快速跌破6.5,甚至在2013年附近跌破了6,這說明這幾年生豬養殖行業一直是虧損或微利的,直到最近豬肉價格的上揚,才使豬糧比價上漲至7附近的位置,才出現了養殖戶信心開始恢復的環境。如果豬肉價格再次掉頭向下,供給壓力就會再次襲來,這在某種意義上為中期豬肉價格提供了一個向下的剛性。即使信心從目前開始恢復,豬肉價格停止上漲也是五個季度以后的事情,也就是說,在中期內我們要做好防范通脹風險。

  產業制度缺失

  除了供給兩段的因素,豬肉價格漲跌過快、幅度過大背后有其根源性問題:為什么豬肉價格不能像工業品一樣跟隨經濟需求的波動而波動,而只能跟隨自己的供給周期而波動?這和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特路徑有關。

  我們去年做的一個有關產業輪動的研究發現,由于20世紀工業大躍進且經濟長期處于計劃經濟的形態,不僅第一產業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而且出于對減少工業成本的考量,第二產業(工業)對第一產業(農業)存在相當幅度的擠占,這使得第一產業增速自建國以來從未超越過GDP增速。

  當然,從第一產業占比來看,上世紀80年代是第一產業發展最快的時期,主要也得益于農村包產到戶改革帶來的政策福利,然而這種福利僅僅維系了十年,就被上世紀90年代初新一輪的市場化改革改變。而后期的農產品供給問題,開始一直是被工業化帶來的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所緩沖,但一旦生產率停步不前,農產品缺口問題就從價格這個口子爆發出來。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限制第一產業發展的制度問題是農村土地問題。由于農村土地一直沒有實現產權界定,土地流轉近幾年才試點推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推進,并且沒有很好地借助投資來發展現代化農業。沒有土地產權,也就沒有條件把土地抵押出去實現資金杠桿的擴張,這也是造成農業生產波動很大的重要原因。

  當然,在這一輪的深化改革中,農業改成成為重要一項,并且已經觸及了最根本的一步,就是要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打破土地制度的二元化。我們要先實現土地流轉,再引入農業資本,形成產業化。在這一過程中,不但需要城鎮化的進一步發展來承接失地農民,還需要金融業發展來為農業耕作提供資金,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在見效之前,我們可能還必須承受一輪通脹周期。

  (作者系方正證券高級宏觀分析師)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