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中國經濟面臨的六大趨勢

2015-08-11
来源:香港經濟導報

  本刊記者 張立

  中國即將迎來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期,“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已經進入準備階段。

  當前,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與經濟轉型趨勢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關注。“十三五”時期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最后“窗口期”,而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發展規劃破題之年。

  習李新政,確立了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習李新政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十三五”無疑是2020年習李目標的決定性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當前,應如何分析把握“十三五”時期的國內國際形勢?“十三五”規劃又該怎樣具體地展開?眾多的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梳理出,“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將呈現以下六大趨勢。

  保增長成最大公約數

  十二五是習李前任確立的發展目標,與“十二五”不同之處是,保持經濟增長放在了首要位置,這是因為小康的首項指標就是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翻一番。考慮到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而中國經濟調整又需要漫長過程,因此要確保經濟增長,這可能是當下中國經濟問題的最大公約數。

  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純粹的市場經濟模式,政府驅動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仍然會在中國式的市場經濟中長期存在。習李確立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在今年2月的一次會議上表示,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實現7%,“十三五”期間的年均GDP增速必須達到6.56%,即6.5%左右是底線。

  從過去幾個五年計劃和規劃的情況來看,“九五”計劃確定的增速是8%,最后實際增長8.6%;“十五”計劃確定的是7%,最后實際增速是9.5%;“十一五”規劃確定是7.5%,最后實際增速是11.2%;“十二五”規劃確定的是7%,目前的四年增速分別為2011年9.3%、2012年7.7%、2013年7.7%、2014年7.4%。2015年,中國把目標增速大幅調低到了7%,而且,2015年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7%,依然有難度。

  這和港府每一任首席經濟家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香港的經濟增長速度很低,能夠錄得一定的經濟增長已經是很大的安慰。香港的經濟增長基本是沒有底線思維的,港府首席經濟學家都會把丑話說在前,即使增長趨勢不錯,也會把該考慮到的因素說盡,年終結賬時,少增則大賺。

  2015年中國是否能夠達到7%,不過只是一個年度的數據,而無論2020的目標還是十三五,都是跨年度甚至是跨越五年規劃的目標目前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對“十三五”期間究竟把經濟增速定在哪個“合理空間”,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所研究員樊明太,以及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經濟增長室主任劉霞輝認為,“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宜定為7%。而北京大學中國國民經濟核算中心副主任蔡志洲的觀點是,考慮更多因素,GDP年均可以設定6.5%,他認為,經濟增速要在“十三五”期間達到7%,難度太大。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考慮到6.56%是“十三五”的底線,預計“十三五”期間政府設立的增長目標大約為6.56%-7%之間。考慮到國際環境以及國內制度紅利的釋放,實際經濟增長速度大概在7.5%左右。再通過與韓國以及中國臺灣等經濟體的橫向對比,綜合考慮,“預計“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平均增長7.5%,呈現前7后8之勢。”

  李慧勇的前7后8,可能是一廂情愿的表述,7%可能都達不到,在新常態下奢談8%,這可能會和林毅夫教授一樣孤獨。

  中西部持續領跑地區增長

  7月20日,有小國務院之稱的中國國家發改委推出了兩則重磅消息,一是發布《國家級區域規劃管理暫行辦法》,對國家級區域規劃的適應對象、編制主體等方面內容作出詳細規定;二是《關于印發南京江北新區總體方案的通知》,該新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整合發展的重要節點,與上海浦東新區、上海自貿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形成“一體兩翼”。

  兩項重要事項的發布,表明了區域經濟規劃發展在“十三五”規劃中的重要地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繼續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強化區域政策制定和實施的力度,仍然十分重要。否則,這些年努力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就可能發生逆轉。”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范恒山近日強調,“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已經啟動編制的“十三五”規劃,不僅要綜合施策,鞏固區域協調發展所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還要確保在“十三五”期末,讓欠發達地區能夠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數據顯示,20個省份的上半年GDP增速均超出一季度,重慶與貴州的GDP增速在兩位數以上,同比分別增長11%和10.7%。其中,重慶的GDP增長主要來自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房地產行業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貴州主要受益于新興產業發展加快及外貿回升。此外,天津、江西、湖北與安徽的GDP增速均超過8%。其中江西經濟增速達到9%,位居第四。

  目前多個省份也陸續公布了上半年的財政收入。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地方政府財政增收壓力持續加大。數據顯示,上海、重慶、天津、廣東等地的財政收入增幅超過10%。然而,遼寧和青海的財政收入為負增長。

  今年以來,東三省經濟下滑的態勢在財政收入上表現明顯。今年1-5月份,黑龍江和吉林的財政收入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了19.0%和5.9%。今年一季度,遼寧省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30.4%。目前,東三省中僅遼寧省公開了上半年的財政收入,依舊延續了一季度負增長的趨勢,同比下跌22.7%。

  2007年,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首次超過東部。2008-2013年,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速全面超過東部,扭轉了長期以來“東快西慢”的區域發展格局。但這種‘拐點’,只能說是階段性的,還不能說中東西部的區域發展差距將長期趨于縮小。”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表示,就人均GDP而言,東西部之間絕對差距仍在擴大。

  從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來看,十二五期間,西部增速最高,中部次之并高于東部,東北則呈現出“塌陷”式增長,這種格局將延續至十三五。

  政府改革職能路徑確立

  政府的職能轉變,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這也將體現在“十三五”規劃編制過程中。此次“十三五”規劃編制的一個大背景,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到2020年要實現的改革框架、時間表和具體路徑。怎么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也是“十三五”規劃編制過程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確實應該由政府發揮作用的領域,要強化其約束性。可以由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必須要體現出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十三五’規劃作為一個大的規劃體系,在那些競爭性領域可能就要少編規劃甚至不編規劃。因為那些領域主要是市場主體通過市場競爭發揮作用,規劃編了也不一定起作用,要是干預過頭,規劃就越位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巡視員魏加寧認為,政府的職能應該重新分類,把政府職能分為三類,一類是管理、一類是服務,一類是保障。不同的職能有不同的角色,分類后宏觀調控只是經濟管理職能下一層的標的,不會是政府職能的全部,政府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按照職能分類更清楚。部門要實現十七大提出的決策、執行、監督分開,決策強調的是科學化,然后部委強調法制化、監督強調科學化。政府改革要從統計制度入手,統計制度改革起到信用作用,大家對政府的信用會提高,數字真實宏觀調控才會有方向

  以立法遏制“亂象”

  發展規劃立法與“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一同被提上日程。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建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歷數了我國目前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一些“亂象”:規劃體系不完整、各類規劃編制和審批主體不明確、相互之間銜接性差、規劃不執行即隨意更改、一屆政府一屆規劃……他把產生種種亂象的癥結歸結于兩方面,一是規劃編制缺乏科學性,二是規劃實施缺乏剛性。

  “規劃結果的質量取決于規劃程序、環節的質量。”楊建順表示,規劃程序具備合理性,把各個環節的工作都做到位,那么,好的規劃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而要使得規劃編制的程序更加合理,則需要相關法律為其保駕護航。

  由于目前規劃存在的問題五花八門,銜接和協調難度大,因此規劃立法難度不小,但隨著“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開展,政府對法律出臺也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發展規劃法出臺后,將具有法律法規的效力,那么“拍腦袋規劃”、“朝令夕改規劃”等種種規劃亂象將得以遏制,規劃機制將更為科學和規范。

  據悉,發展規劃法的研究起草工作已經完成,目前正在廣泛征求意見,或將于明年出臺。“十三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有望納入到這個法律框架內。

  創新驅動的力度加大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十二五”規劃提及的主要任務,也是當前穩增長促改革的著力點。多位學者表示,“十三五”規劃在探索內生動力基礎上,勢必將進一步完善創新驅動發展的機制,從項目扶持的創新政策過渡到普惠性的長期政策。

  南開大學教授逄錦聚認為,中國目前已經進入經濟新常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由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十三五”期間創新驅動的力度要比“十二五”末期大。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強調,在“十三五”的新一輪發展規劃中,建議國家應著力實施“四個一批”戰略,即由國家牽頭加快建設一批“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制造業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立一批知識產權保護協會和創新激勵保護機制;加快構建一批能迅速將知識、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商品的孵化基地;加快培養和集聚一批制造業的高端人

  才。

  為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國家發改委將組織實施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包,于2015年至2017年重點開展信息消費、新型健康技術惠民、海洋工程裝備、高技術服務業培育發展、高性能集成電路及產業創新能力等六大工程建設。

  逄錦聚坦言,“十三五”期間,政策或從關鍵矛盾和問題入手,在政府職能轉變、體制改革、分配激勵等方面,形成鼓勵和支持自主創新的良好制度環境。如進一步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加大科研人員股權激勵力度,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的分配導向等。

  人口城鎮化的新格局形成

  “十三五”城鎮化正處在轉型升級的歷史關節點。首先,中國從工業化中后期走向工業化后期,城鎮化率至少要達到60%以上,但目前只有53.73%,估計“十三五”城鎮化率仍會以年均至少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其次,2013年我國人口城鎮化率僅為36%,而2012年世界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2%左右。“十三五”中國要加大以戶籍制度為重點的制度創新,使人口城鎮化率以較快的速度提升。如果到2020年人口城鎮化率仍達不到2012年世界人口城鎮化率的平均水平,就難以證明城鎮化轉型升級是成功的。差距就是發展的空間。2015—2020年這6年,中國的城鎮化仍處在較快發展的階段,“城鎮化紅利”仍是擴大內需的突出優勢。

  “十三五”新型城鎮化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第一,農民工市民化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載體。第二,新型城鎮化建設無論對投資,還是消費,都會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第三,在城鎮化進程中推動城鄉一體化,無論是農村的消費,還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蘊含著巨大內需潛力。我國已經將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作為發展的突出優勢。

  經濟學家遲福林認為,從發展趨勢看,中國新型城鎮化將成為釋放巨大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重要載體,承擔著擴大內需的重大歷史使命。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看,至少要實現“三個統一”:

  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探索完善農民承包地流轉制度、宅基地有償退出制度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

  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總體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這一目標,重在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制度統一、底線大致公平的社會保障制度。

  城鄉統一的人口政策。就是在城鄉全面放開“二孩”。到2020年,老齡化社會快速到來,城鎮化較快發展,應當而且有條件在城鄉統一實行放開“二孩”的人口政策。(完)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