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津爆事件不能再「爛尾」

2015-08-21
来源:香港商報

  「8.12」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發生至今,已經過去了超過一周。或許是因為恰逢「七夕」這一傳統節日,與事件一開始的全民關注和「頭七」之前的輿情洶涌相比,在今天的輿論場上,無論是新聞報道的數量還是網民的反應,輿論的關注度有了明顯的減少。即使天津方面第十一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參會的記者也表現得并不踴躍。

  「七天定律」屢試不爽

  據說官方在輿情事件的管理上,有一個屢試不爽的「七天定律」。即一件網絡輿情事件從發生、擴散到發酵、爆炸,再到延續、終結,會伴隨著公眾從一開始的激憤、冲動、憤怒到最后的理性、淡忘、轉移,其間呈現出一個七天的周期。而在七天之后,無論事件是否再次出現新的變化,往往都無法重新調動起輿論的關注和熱情,對事故的追責也就可以不了了之。這一定律是否真的存在或許還有待科學的驗證,但是從溫州動車事件、上海外灘踩踏事件、「東方之星」沉船事件等中國近幾年來發生的一系列輿情事件來看,這一規律卻是屢屢應驗。

  或許這一規律會再次上演,但我們無權苛責輿論的疲態。畢竟,生活還要繼續。在這片天災人禍始終未曾間斷的土地上,國人此次對津爆悲劇的持續關注,期間所迸發出來的巨大輿論能量,已經足顯國人對社會事務關注熱情的明顯提高。然而,悲情的宣泄之后,必然是理性的回歸。遠在天邊的天津港一角,對於大多數正面對著巨大生活壓力的國人來說,畢竟沒有眼前堆積成山的工作、即將到期的貸款來的緊迫和重要。而且,對津爆這起嚴重悲劇的持續關注,毫無疑問會對任何一位普通人的情緒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負面的心情需要發泄,不良的情緒需要轉移,這是作為人類的自然反應,我們不能也不應當用「冷漠」、「健忘」之類的詞語來指責公眾。

  但問題在於,近些年來的例子已經無數次說明了,一旦沒有了輿論的關注和持續的施壓,這些本應當引發一系列責任懲處的事件,最終都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爛尾」。看起來,在這一系列災難發生的初期,相關部門看似在輿論洶涌的批評和指責之下狼狽不堪,甚至信誓旦旦的要對責任人給予「嚴厲懲處」,但是只要熬過了這七天的煎熬,當輿論和公眾的壓力散去之后,我們會發現,相關部門的傲慢、封閉、自大卻又恢復了從前。究其原因,由於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責任機制的缺位,能夠真正影響政府部門權力和官位的,其實不是其犯了多大的錯誤,應該承擔多大的責任,而是輿論的不滿有多麼嚴重,社會上的壓力有多麼強烈。這也是為什麼隨著輿論注意力的轉移,那些應當擔責的官員,卻一個個仍舊「穩坐釣魚台」。

  勿透支公眾信任

  的確,輿情會過去,壓力會減輕,「艱難」的日子也許只有「七天」。但公眾并不是傻子,表面上的「健忘」只是心理保護機制,卻并不意味公眾真的「失憶」。「躲貓貓」、「俯臥撐」、「反正我信了」,這些緣自輿論事件的網絡用語得以流行,不僅說明公眾對政府部門的「言而無信」記憶猶新,更是清晰的表達了蔑視和唾弃態度,其間蘊藏著的是對政府部門經年累月疊加的不信任感,悄悄地消耗著政府部門愈加脆弱的社會公信力。一旦輿論事件再次來襲,其負面作用往往會呈現出幾何級倍數的放大,為社會治理憑空增添了許多有形和無形的成本。

  從這次津爆事件救援的過程來看,因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已經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政府部門的每一步行動都會因為輿論的質疑而受到牽制,政府部門發布的信息也無法抵御各類謠言的不斷干擾。因此,對於津爆事件的事后調查,對相關責任人的懲治與處理,不僅是考驗政府部門「制度化」與「法制化」建設的一塊試金石,更是重建政府公信力的一個大好契機。所以,要重建社會公眾對於政府部門的信任,決不能妄圖依靠公眾的「健忘」來蒙混過關,也不能以再一次的事故「爛尾」來透支公眾的信任。事件或許終會降溫,但無數雙熾熱的眼睛仍會熾熱地期待。流深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