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趕超中國 印度制造總是困難重重

2015-08-25
来源:時代周報

  作者:沈陽

  為了讓“印度制造”成為國家名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穆迪空前重視“印度制造”。一系列事件似乎證明了這個“印度夢”正在實現。最近,中國華為獲得了“準許在印度開展手持設備制造業務”的批文。另一家新銳小米實現了智能手機在印度的生產與交付。組裝代工廠富士康科技集團主席郭臺銘雄心勃勃:“十年內我們或許將在印度的每一個邦內建立工廠”。8月15日,富士康承諾將在未來五年內向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投資50億余美元,并計劃招聘5萬員工。印度共有29個邦(包括7個聯邦屬地),這意味著富士康計劃在全印度部署100萬工人。如果這些公司的戰略都能落地,印度制造業將會大變臉。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看好印度制造的前景。“唱衰”印度的理由是眾所周知的:印度一度奉行的計劃經濟體制,迄今仍然需要大刀闊斧改革;在文化上,種姓制度阻礙人口流動,嚴重的腐敗,對西式法律體系中契約觀念的疏遠,多民族、多宗教容易引發社會不穩定;在社會層面,印度人的民間抱團不利于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大規模體制化管理。

  看好印度的理由也是眾所周知的。首先,在制度上,印度實行的是西方式的政治框架,這種框架有利于同歐美市場對接。在文化上,印度長期被英國有效管理,其精英社會長期以英語為第一語言,使得印度精英容易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在美國硅谷等地,來自印度的IT界精英和商界精英一直熱情洋溢地工作。尤其重要的是,與曾經的中國一樣,印度的“人口紅利”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頂呱呱”的。

  應當承認,落后國家趕超先進國家的案例,在人類史上屢見不鮮。列舉印度制造的很多不足之后,畢業于印度德里大學的香港長泰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順煌的一篇文章指出:“除了人們對印度趕超中國的主觀期望和印度人天生的樂觀精神外,筆者認為印度的低起點才是印度追趕中國的客觀基礎。……當她人均GDP向中國靠攏時,她也自然會走上自動化工業的道路。問題在于,總是‘當下’困難重重的印度,如今會選擇如何去渡過難關。”

  公正地說,印度自身的產業并不絕對落后。根據印度聯邦政府提供的數字,以占GDP比例來看,服務業和工業分別占55.6%和26.3%,農業占GDP的18.1%。印度主要工業包括軟件、汽車、水泥、化工、消費電子、食品加工、機械、采礦、石油、制藥、鋼鐵等。印度中央統計局上周五公布的數據調整結果顯示,印度過去兩個財年GDP增速從原來的4.7%分別升至5.1%和6.9%。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提供的數據,印度2014財年GDP為113.45萬億盧比(約合1.83萬億美元),跟上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5%。由此可見印度市場的潛在競爭力。

  事實是,因為優勢和劣勢共存,印度制造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更實際的意義還是細節性的:借著小米、華為、富士康等華資企業的進入,印度式的“改革”與“開放”再次冉冉起步,有了調整自身經濟結構、實現產業轉型、趕超世界制造業強國的動力。

  基于制造業市場的全球自然分工,印度的產業格局有其特色。與中國一樣人口眾多,富士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小米、華為等中端制造業等行業會非常受印度政府歡迎,也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伴隨著年輕一代中產階級的興起,電商和互聯網+等相關產業在印度必然大有機會。隨著消費基數的擴大,中國企業在印度的投資機會也會越來越多。當然,也因為印度沒有土地財政,實體店面的租金不會貴得太離譜,其發展空間仍然不可小覷。

  印度嚴重的問題是其貧富差距。不過,如果華為、小米能占領印度移動手機的主要市場,對此沒必要苛求。對富士康來說,印度的豐富勞動力正是其喜好所在。如果富士康能讓相對懶散的印度有個好的集體經營,進而提高印度勞動者收入,會有利于小米和華為在印實業,帶動更多的中資企業長足發展。

  而對中國這個“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產能過剩的制造業大國來說,一度帶來一些麻煩的富士康正在遠去,小米和華為已經壯大、有能力大規模走出去,中國經濟正在“騰籠換鳥”。如此轉型,既是機會,又是挑戰。從地緣競爭角度來說,“中國制造”前有烈狼后有猛虎、不進則退。為此,中國應當協調好公共政策,落實今年4月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