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公居屋建設不可因市場波動鬆懈

2015-08-27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近日股市波動及美國年內加息預期,引來對本港樓市唱淡之聲,有指香港恐會面臨樓市泡沫爆破危機,擔心政府早前提出的房屋供應計劃,日後會造成供過於求,影響樓市穩定。不過,私人樓宇的情況或許受到置業者需求和市場氣氛影響會有波動,但總體而言,香港房屋供不應求是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短時難以扭轉,長期供應都未必能做到應付需求。在剛需不減,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政府須繼續加速公屋和居屋的建設,不可因市場一時波動而鬆懈,這非單是讓樓市得以平穩發展,更是為回應社會民生需求。

  新一批「白居二」昨起接受申請,不少市民索取申請表格。有市民表示,由於是自住,故不擔心市況波動﹔也有市民稱,現時一家五口居住較為擠逼,加上私樓太貴,因此希望碰碰運氣。市民置業意欲強烈,最主要為了安居樂業,改善居住條件,奈何現時私樓樓價已脫離中下層市民的負擔能力,很多市民在居住問題上面臨捱貴樓、貴租,「上樓」、「上車」難等問題,處境並未有效改變,以致想用較低的價格購置居屋,需要「碰運氣」。

  歸根究底,香港土地房屋的供應是一個硬約束,過去多年的「房荒」令積壓下來的剛性需求愈來愈多。自2004年以來的11年間,香港樓市始終呈現上升勢頭,儘管偶有回調,但很快又掉頭向上。在政府持續推出辣招,力壓樓宇炒賣、投機及外來需求後,樓價仍居高不下,證明房屋的供應量遠遠跟不上實際的需求。要看到,本港公屋輪候冊申請數目不斷創新高,截至6月底有28.22萬宗申請,且輪候時間持續惡化,一般家庭平均輪候時間延長至3.4年,按年增加0.4年。很多中產及大部分年輕人都無法置業,住劏房、板間房更比比皆是﹔加上現時人口增長,外地人來港居住等因素,整體房屋需求不容低估,而這些剛性需求最終都要滿足。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偏向增加公營房屋供應,乃是最正確的處理方案,既有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亦可以重建置業階梯。根據政府公布長遠房屋策略,本港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量由47萬個單位增加至48萬個,按公私營單位六四比例,即要建29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和19萬個私人單位。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估計,未來只能提供25.4萬個公屋單位及7.4萬個一手樓私人單位,要達成有關目標明顯存在一定缺口。很明顯,想要紓解本港房屋供求失衡的局面,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加快建屋尚且需要五六年時間,再加上覓地發展,動輒可能需要十數年,能否達到預訂目標更難預測。如果因為樓市一時波幅,市場氣氛轉差而收緊供應,只會令樓市失衡問題持續,甚至不斷惡化。更何況,公居屋建設主要是最大程度滿足市民自住用途,至於投資性質的需求,交由市場調節來決定私樓供應多寡即可,民生需求和樓市穩定兩者並不相悖。

  香港的房屋供應,不是嫌多,而是遠遠不夠,實無須被市場淡風嚇倒,須繼續加大開源力度,多管齊下增加供應,市民才不致求屋若渴,這符合香港整體和長遠利益。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