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應對股災各施各法

2015-08-25
来源:香港商報
  環球股市昨日爆發股災,恒指更加暴瀉過千點。不過,如果密切留意市場動向,或者未必對此感到驚訝。事實上,今輪跌浪一早已在醞釀之中,先是國際商品,最新已跌至1999年以來最低,然後是新興市場,多國匯價大幅貶值兼出現走資潮,現在終於波及環球股市,一日之間大中華區股市市值就蒸發4萬億美元,一切均仿似骨牌般相繼崩倒……股災的出現,無可避免會損害市場信心,進而影響經濟發展,尤其世界經濟增長近期已顯著放緩,是故各地政府誠宜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否則恐會釀成新的金融危機以至經濟危機。
 
  美宜暫延加息
 
  先談美國,相信股災之後,美聯儲將會押後加息步伐。追本溯源,美國加息陰霾乃今輪跌市的一大推手。美元上揚,利率預期趨升,不單導致與之掛鈎的商品價格拾級而下,也令資金自新興市場大舉流走,觸發新一輪去槓桿化潮流。可是,當最終連美股也受到牽連,上周最後兩個交易日道指分別大挫逾300點和500點時,美聯儲就不得不重新考慮加息時間表了,畢竟來自市場以至政治的壓力肯定愈來愈大,局方相信亦不願因此而破壞經濟及勞動市場的持續復蘇,是故9月份啟動加息的機會肯定較前小。那麼,今年之內還會否如期加息?這當然要視乎後市發展而定,包括審視股市和經濟就業等狀況,但美元匯價近日受累股災顯著下滑,卻又反過來為美元提供了一定空間;暫時來說,美國加息條件尚未逆轉,反過來增推QE4之類更不太可能。
 
  內地須急推政策刺激
 
  至於內地,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更寬鬆的貨幣政策,例如短期內降息降準、以至推出刺激內需的措施等等,其逼切性無疑愈來愈大,否則不論股市還是經濟,都難以走出現時反覆向下的漩渦。經驗說明,托市乃是治標不治本的,過去一段時間,即使當局投入了大量資金,規模之大或達數千億以至逾萬億元人民幣,可是至今都是功虧一簣,所有金錢如泥牛入海,現在滬指便已跌穿早前低位。接下來,到底還要不要托市?要不要投入更多資金?與其如此,何不將如斯巨資投入實體經濟來好好治本?今年中央安排了1.6萬億元的財政赤字,赤字率為2.3%;對比之下,箇中應該存在不少擴大空間。只要經濟增長恢復擴張,又何愁市場資金不投入買股、不投入投資?當中,由下而上地刺激需求,則比較由上而下地增加供應,更能解決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約7%、整體通脹約3%、以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重大目標的針對性辦法。
 
  港應以基建帶動需求
 
  本港方面,市民亦應提高警惕,居安思危,不要以為香港可以獨善其身。新一輪金融及經濟危機已是山雨欲來,儘管現時失業率依然低企,樓價仍居高不下,但由出口到旅遊等等均已響起警號,不排除整體市況好像股市一般急劇轉壞,全港各界均應做好相關準備工夫。一方面,應該更多支持發展,港府亦要採取逆周期的擴張性財策,尤其在外需不振的前提下,主動多以基建帶動經濟、以供應帶動需求,加多加快住宅及工商樓宇和運輸設施等基建供應(這與內地情況不同,因為香港病在供不應求),將遲早都要上馬的工程提早上馬;基建進行中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進而拉動需求,基建落成後亦要聘請大量人員營運,過程中同時可處理房屋供應不足,以及提高本港長遠競爭力,可謂一舉多得。而另一方面,針對發展的為反而反政治操作應該停止,市民居住困難的問題必須有效處理。放眼鄰近地區,香港不能一再不進則退,特別是現在的民生及經濟形勢已經非常惡劣,我們實在不能繼續蹉跎,甚而樂此不疲地陷入有破壞無建設的政治鬥爭之中。
 
  昨日一跌,究竟是所謂最後一跌,還是漫長熊市的開始?這無疑要時間驗證。在此之前,先發制人地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無疑是萬全之策。李明生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