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須穩住股匯

2015-08-26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陳文鴻

  中國經濟在A股人為股災和人民銀行連續兩天主動貶值后,變得形勢惡劣,國內外人心惶然。尤其是人民幣主動貶值,帶來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應聲貶值,使它們已陷入苦苦掙扎的經濟困局更形惡化。近來更全球股市大跌,甚至出現金融危機的跡象。

  干預市場造成危機

  人民幣貶值以來,即使人民銀行把匯率拉升部分幅度,國外的貶值潮迄今未止,且大有長期持續之勢。處於弱勢的國家經濟進一步萎縮,似乎只有美國一枝獨秀,更揚言加息來落井下石。不過,即使美國,亦難擺脫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通過貶值向其出口通縮,內部就業與消費亦極脆弱。強美元未必可保美國經濟復蘇。國際上有評論提出,人民幣貶值可能便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中國這樣貶值,令人懷疑經濟是否陷入極大困境,不采這樣風險極大的措施便難抑止經濟的下行壓力。A股市場人為股災與人民幣貶值都是打擊內地消費和經濟信心的措施,表面上會是中央財金官員擔心今后幾個月乃至大半年,經濟進一步下滑會使早一段經濟強勢變成泡沫。他們因此及早引爆,以免美國加息帶來的金融震動會打擊中國經濟更甚。這是好心,卻可能做了壞事。是否應在此時引爆?是否應如此方法引爆?是否需要引爆而別無其他良策?

  中央財金官員不應中了市場主義之毒,產生出僵硬狹隘的管道思維(tunnel vision)。2008年金融海嘯已顯示兩個教訓:一是如英女皇問皇家學院的經濟學家,為什麼你們不能預先估算到危機?答案是過往研究失誤,也即是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大師們基本不能了解危機的產生,更遑論回避。二是美國政府處理的方法是嚴厲的政府干預,比計劃經濟國家的政府更加干預市場。現時中央政府的財金官員若以為可用引爆的方法來避免今后的經濟困難,無疑是過度自信。口頭上說信市場,實際上是否定市場。這種經濟學家治國的思維,在國內外都會觸發對中國經濟的更大擔憂。

  穩住股匯方能收拾殘局

  中國經濟本來發展良好,結構轉型與互聯網化都會與國外需求減弱一起壓抑內地經濟增長。但中國居民收入與消費仍然增長強勁,對外貿易是凈出口不是逆差。經濟的基本條件良好,投資增長不前主要是過去過度投資(房地產、城市新區和傳統產業)所致,也是政府在有關公共服務(廉租房、醫療設施)投入依然不足的后果。這反映出中國中央政府部門與地方政府還是陷於過往GDP主義陷阱,未能適時轉變工作方向與性質。也還有在反貪腐中,官員消極抗拒的因素。

  上半年投資往往少於下半年,若政府加強督促,貨幣財政政策配合得好的話,鐵道投資,廉租房等公共投資可以很快地趕上去,部分填補房地產投資減少的空缺。當然,年年20%以上的投資增長是不合理和不正常,不應將之作為經濟目標。但公共投資增強,卻可進一步加強社會信心,帶動合理的消費與投資增長。

  很可惜,A股股市引爆與人民幣貶值的連鎖作用,嚴重地摧殘國內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消費、投資、外來投資等都會有壞的影響。而人民幣貶值引發競相貨幣貶值和國際市場的不穩也進一步打擊中國出口的機會。中國今后的經濟前景便變得難以樂觀了。關鍵是中央政府能否穩住股市和匯率,不讓二者轉變成惡性循環。在穩定的基礎上才可收拾殘局,重建前進之路。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